良辰美景,饮酒赋诗自古以来都是文人雅士的挚爱。说起饮酒就不得不提古代的吃货们。这些吃货中最出名的应该是我们大文豪苏轼。贬居黄州期间,因为经济拮据,苏轼更是化身厨神发明了一系列的东坡菜肴: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鱼。吃鱼是东坡一生的更爱,乌台诗案后,嘱托家人最后送的饭点名要了鱼!东坡鱼做法也囊括了鲤鱼、鳊鱼、黑头鱼、墨鱼、鳜鱼、鲈鱼、 *** 。苏轼更是为鱼写下了很多赞美的诗句,甚至在《鱼 *** 》一诗中记述了他做鲤鱼的 *** :“擘水取鲂鲤,易如拾诸途。破釜不著盐,雪鳞笔青蔬。” 苏轼爱写诗,苏轼也爱赞美鱼,可是面对挚爱鳜鱼,却是爱在心头口难开,实在 *** 了,也只能抄袭写下诗句赞美鳜鱼。只因唐朝诗人张志和一句“桃花流水鳜鱼肥”写尽了鳜鱼肥美,害苦了后世多少想赞美鳜鱼的诗人。
桃花流水鳜鱼肥
鳜鱼这个鱼在我国诗人吃货圈是一道名菜,不算哪些吃了不写诗句的人,也不算哪些写的不少失传的诗句,哪些没有指名到姓跨的咱也不算!仅仅流传下来指名道姓咱们鳜鱼诗句就多达43首,横跨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800多年历史。鳜鱼多美味我们来看看:唐朝诗人张志和在《杂歌谣辞·渔父歌》中之一连名带姓的跨: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
诗与历史并没有享受过美味的鳜鱼,不知道什么样的小日子适合吃鳜鱼,也不知道鳜鱼的美味怎么样。但是看着上句白鹭飞和下句的鳜鱼肥相对应,不由的产生一种,白鹭飞多高远,鳜鱼多肥美的感觉。再加上桃花流水和鳜鱼相配,一时间:看桃花十里,曲水流觞,品肥美鳜鱼。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张志和这首词不仅仅是把鳜鱼写绝了!更是把鳜鱼相伴的隐逸生活写绝了。以后诗人再夸鳜鱼时候,把鳜鱼肥用滥了。唐朝以后,41首写鳜鱼的诗词,28个人写鳜鱼肥!但这不是过分的,过分的是居然有八个人把直接原句照抄,直接写:桃花流水鳜鱼肥!更有甚者连:青箬笠,绿蓑衣,春江细雨都不放过!或是改编,或是挪用。这其中就有我们的大文豪苏轼!苏轼这个吃货在词作《涴溪沙》中写道: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边白鹭飞
小词读完发现,西 *** 鹭、桃花鳜鱼、青箬笠、绿蓑衣、细雨不须归咋都那么熟悉呢?你没看错,咱们大文豪苏轼在抄袭了!彻彻底底,从头到尾的抄袭!连句子,带意境全都吵了了个遍!这还不是过分的,过分的是他居然还带着他徒弟黄庭坚一起抄。黄庭坚更是不仅抄袭张志和,连自己的师傅都不放过。
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
<宋> 黄庭坚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黄庭坚把张志和、苏轼两个人的句子柔和到一起,还炫耀的说:何处如今更有诗。然后就写了一首自己的词!你说这对师徒气人不!
苏轼黄庭坚雕像
但是两人绝对想不到,他们抄了之后还有其他 *** 抄袭把他们三个抄袭了一遍。他就是 朱敦儒:
浣溪沙
<宋> 朱敦儒
西塞山边白鹭飞。吴兴江上绿杨低。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将风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斜风细雨不须归。
没错这位更懒词牌名都不改,把苏轼的词部分修改了一下,意思还是那个意思,意境还是那个已经的在历史上留下了!真是苦了鳜鱼了,因为一句鳜鱼肥,多少鳜鱼被请上了餐桌!真是有多少赞美就要经历多少赞美!
鳜鱼
诶?对了这是为什么呢?张志和这首小词后人纷纷原封不动的抄袭?甚至连大文豪苏轼都不愿多做删减修改,只是增添句子,连意境都不愿随意修改,这是为什么呢?究竟好在哪呢?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诗、历史情关注我,诗与历史每天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宋词三百首.卷一·唐五代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张志和〔唐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 *** 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在浙 *** 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鉴赏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 *** 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白鹭是 *** 、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 *** 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 *** 、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 *** 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创作背景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张志和(732年—774年?),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 *** 。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诗词中“难以启齿”的20个字,读对十个绝对是牛人!请把这几句诗大声地读出来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能完整读下来并全部读对的人,
我们给你点个赞。
碰到这些字,不知道怎么读,
感觉难以启齿有木有。
今天,
就来盘点那些诗词中令人“难以启齿”的字。
相信我,你绝对中招!
刬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刬【chǎn】,通“铲”,意为削、平。
李白在诗中表示,他希望把君山铲去、削平,让洞庭湖水平铺流去,一望无际。果然是浪漫派,服了李白了。
而在李清照的这首诗中,写她初见赵明诚时,慌忙避走,把鞋子都跑掉了,以袜着地,少女的俏皮可见一斑。
氤氲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氤氲【yīn yūn】,烟气、烟云弥漫的样子,气或光混合动荡的样子。
槛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清平调·其一》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
槛有两种读音:【jiàn】,【kǎn】。槛【jiàn】是指栏杆的意思,槛【kǎn】是指门槛。
两首诗里的槛都是指栏杆,所以这里的“槛”读【jiàn】。
醅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白居易《问刘十九》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 杜甫《客至》
醅读【pēi】,意为没滤过的酒。不读第二声哟!
潋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很多人一开口,不知道这两个字怎么读,正确读音【liàn yàn】,音练艳。
鳜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什么肥呢?正解:【guì】,鳜鱼是一种鱼,俗名花鲫鱼,亦称“桂鱼”。
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很多人把“衰”读成【shuāi】,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其实,这里应该读【cuī】。
此处的“衰”同“缞”。“缞”是古时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粗麻布是发白的,所以“鬓毛衰”的“衰”读【cuī】,是从颜色上把花白的鬓毛形容为“衰”。
谙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白居易《忆江南》
未谙姑食 *** ,先遣小姑尝。
——王建《新嫁娘词》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有多少人把“谙”读成了“音”的,有的话自己也默默地举起 个手。
谙【ān】,是熟悉的意思。
白居易这首诗的翻译就是:江南的景色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
袅袅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苏轼《海棠》
“袅”【niǎo】,音鸟。形容女子姿态美好。
这样一说,是不是感觉特别好读。
簟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朱彝尊《桂殿秋·思往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
簟【diàn】,音电,是竹席。玉簟:光滑如玉的竹席。
縠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宋祁《玉楼春·春景》
縠【hú】,音胡。意思是有皱纹的纱。
脉脉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
脉有两个读音:【mài】 【mò】。此处读【mò】,意为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舴艋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一直将“舴艋”读成“蚱蜢”的掩面逃。
舴艋读【zé měng】,音泽猛。指形似蚱蜢的小船。在古诗词中经常用舴艋舟形容小船。
葳蕤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一看这两个字,有点懵掉。
葳蕤读【wēi ruí】,指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当年唐诗三百首背的之一首,翻的字典,记忆尤其深刻。
窅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山中问答》
窅【yǎo】。窅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菡萏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李商隐《赠荷花》
菡萏【hàn dàn】,音汉淡。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哂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哂,读【shěn】,音沈。有微笑和讥笑的意思,在这里的意思是讥笑。
潺湲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潺湲【chán yuán】,音缠园。意思是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拚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拚”这个字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个拼字。
其实,“拚”有三种读音:【pīn】【pàn】【fān】。读【pīn】时,通“拼”。读【fān】时,通“翻”。
在这首诗里,读【pàn】,音盼,意为舍弃,不顾惜的意思。
戍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宋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戍【shù】,音树。指 *** 防守。戍边在唐代的边塞诗中经常出现。
点戍(shù)横戌(xū)戊(wù)中空。
除了这些字,在诗词中,
你还碰到哪些读不出口的字。
告诉我,我在留言区等你!
来源:厦门日报
如何给小孩进行古诗词启蒙呢?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儿子2岁半的时候,一次我想教他背诗。他根本就不听,自己跑一边玩去了。我就表现地很爱看书的样子,并且大声读诗。但是仍然没有吸引他。我就反复读,他玩着玩着就跟着我念叨一句,一会儿又跟着念叨一句。第二天,我提一个字,他竟然能把整句说出来。几天后竟然能连着说下来。原来古诗词启蒙和英文启蒙是一样的,就是多听。
我整理了小学必背的古诗词,跟我一起每天一首古诗词启蒙吧。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张志和:字子同。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著有《玄真子》集。
翻译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翱翔,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愿回家。
创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这首词于宪宗时一度散失,长庆三年(823),李德裕访得之,著录于其《玄真子渔歌记》文中,始流传至今。
1. 阅览更多小学必背古诗词,免费领取小学奥数资料、500本世界经典绘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品智女人”。
2. 开班啦!开班啦!欣赏BBC原版英文动画片,让宝宝在快乐中学会英语。
如何进班?
之一步:关注微信公众号“品智女人”。
第二步:发送“英语班”,便可得到入群二维码。
第三步:长按二维码,即可入群。
注 释
渔歌子: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
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浙 *** 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鳜鱼肥: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肉质鲜美。
青箬笠,绿蓑衣:
箬(ruò)笠:竹叶或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译 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 *** 地翱翔,
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
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赏 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白鹭是 *** 、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 *** 、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悠然脱俗的意趣。
作者简介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祖籍浙江金华。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 *** 。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四月天,桃花开,春水涨,鳜鱼肥。“桃花流水鳜鱼肥”,家乡里下河地区遍布河汊,鱼鲜众多,从前品尝野生鳜鱼,人们总高看两眼。
鱼 *** 倔,脊骨很硬,“如僵蹶也”,故而得名。其长相不俗,扁形阔腹,一身湖绿映银灰的外衣,错落黑褐色斑纹。这斑纹会随季节流转变化,故在家乡其也叫季花鱼,袁枚《随园食单》则称之为“季鱼”。在如今的饭店,鳜鱼通常被写成“桂鱼”。其 *** 凶猛,是个不好惹的刺儿头,喜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草茂盛之水中,白天善潜伏,夜间游荡觅食,身形矫健,食相凶猛,以鱼虾为食。
鳜鱼讨口彩,鳜同贵,意寓吃后富贵可期。一盘清蒸或红烧鳜鱼上桌,红椒、青葱,夺人眼球,有大红大绿、大开大合的声势。鳜鱼肉身紧致,色泽鲜亮,鱼肉如花瓣一般打开,从中间肉身的雪花白,到边上的桃花红。夹一块,丰厚坚实,鱼肉鲜嫩,让 *** 快朵颐。三两好友,倒上三杯两盏大白,一筷鱼,一口酒,味蕾全撑开了。
家乡河网纵横,从前河塘里有各种野生鱼虾,鲫鱼、黑鱼、鳜鱼、泥鳅、昂刺鱼、草虾、螃蟹、鳗鱼……以前鳜鱼多,好钓,以小鱼为诱饵,这厮就会上钩,钓到一条,沉下心,继续垂钓,运气好的话,会接二连三钓起一条又一条。
吃活鱼的鱼类,通常肉质丰厚,其味鲜美。河鱼里头,更好吃的,我认为就是鳜鱼。刀鱼、鲥鱼刺多,一年里只有短暂的时日可捕。堪与鳜鱼匹敌的,大概只有海中的石斑鱼。鳜鱼刺少、肉细、嫩鲜,清蒸、干烧、做松鼠鱼,皆妙不可言。氽汤,汤白如牛乳,浓而不腻,远胜鸡鸭汤。小的辰光,我在家乡饭店曾吃过“干炸季花鱼”。二尺长的整鳜鱼入油锅干炸,蘸椒盐,吃了放不下筷子。至今思之,只能说:饱尝口福,过瘾过瘾!
松鼠鳜鱼在江南的饭店中常见。松鹤楼的松鼠鳜鱼便是苏州名菜,选用二斤左右的鳜鱼,加花刀,调味腌,再入油锅,炸至金黄,昂头张嘴,尾部翘起,上桌时用番茄酱汁淋浇,它便发出“吱吱”的声音,活像一只松鼠,故得名松鼠鳜鱼。松鼠鳜鱼酸甜开胃,外皮香脆,肉质松软鲜嫩,令人回味无穷。从前的松鼠鳜鱼,用的都是糖醋汁,现在用番茄与橙子汁,拌以松子、青豆等,口感更加丰富。有时也能吃到浓汤香菜鳜鱼,自有小家碧玉的清新,鳜鱼去骨劈片,以嫩绿的香菜做调料,菜的清香与鳜鱼的鲜美交织在一起,绝对是春天里的网红美食。
家乡有豆瓣鳜鱼。春日踏青漫游,寻一农家乐,点时令菜蔬,雪菜春笋、香干马兰头、土鸡煲,最味美的是豆瓣鳜鱼。豆瓣酱是农家自己晒制的,浓香入味,鱼肉肥厚鲜嫩,风味殊异。菜馆临水,流水潺潺,野花漫漫,耳边传来三两鸟鸣,家人的谈笑声,惊飞了河边的白鹭鸟。此等美景加持,众人吃得甚是欢喜。
我还吃过石锅鳜鱼,鳜鱼鲜切成片,底汤烧得滚烫。搛入几片雪白的鱼片,放热汤中略微一烫,迅速捞起,此时肉呈蒜瓣状,如蕴玉含珠,如白莲吐艳,瓣瓣紧簇,洁白胜雪,衬以其特有的鲜腴柔嫩滋味,足以营造出一种乡愁式的诗意氛围。鳜鱼以最为日常的方式,诠释着市井生活的温情趣味。不过野生鳜鱼现在越来越少,人工养殖的口味大不如前了。
春江水暖,陆游诗云:“朝来酒兴不可耐,买得钓船双鳜鱼。”诗人思及鳜鱼的肥硕腴美,急欲尝鲜,按捺不住,跑到河边,从钓鱼人手里买得两条鳜鱼,急转回家,烧煮一番,享了口福。作为一种寄寓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文化符码,他为千古过往的人,提供了一份跨越时空的心理抚慰,滋润着历代人的容颜和心灵。(管苏清)
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丨鳜(guì):入诗入画,寓意吉祥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 *** 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 “动物邻居”。生物多样 *** ,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鳜(guì)。
长相奇特
鳜又称桂花鱼、季花鱼、花鱼。
“鳜”这一个字,很值得细究。“鳜,蹶也,其体不能屈,曲如僵,鳜也。”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鳜”字是描述鳜形态特征的,形象地展现了鳜背部高耸的奇特形象。它们的背鳍几乎占居整个背部,有别于一般鱼类流线型身体。
它们的眼睛和嘴巴都很大,口角上扬,口裂过眼,即上颌骨后端超过眼后缘。鳜生长速度快,个体大,更大可超过20千克。分布广泛,河流、湖泊均是它们的栖息地。
鳜体侧上部呈青 *** 或橄褐色,上面点缀着许多不规则的暗棕色或黑色斑点、斑块,腹部呈灰白色。它们的鳞呈圆形,较细小。
肉食 *** 鱼类
值得注意的是,鳜12根背鳍刺、3根臀鳍刺和2根腹鳍刺均有毒腺分布。如果不小心被刺伤,将会出现肿痛甚烈,发热、畏寒等症状,为淡水刺毒鱼类中刺痛最严重者之一。
鳜是凶猛的肉食 *** 鱼类,以各种活鱼虾为食,虽游动速度不快,但善于借助侧扁身体和斑驳体色隐藏在石砾中进行伏击。它们在攻击猎物的瞬间,动作极为迅速,恐怕要高速 *** 机才能捕捉到这一画面。
谐音为“贵”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中的名句让鳜鱼名声远传。诗句展示了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江南水乡春汛时节,春江水绿、烟雨迷蒙,此时江水猛涨,天空飞白鹭,水中鳜鱼肥,岸畔桃花红。
温馨提示:鳜因肉质紧实、鲜美,是优质食用鱼,但一定要食用合法人工养殖的鳜。近年,鳜野生数量呈下降趋势,人们要注意保护野生种群。
名画中也不乏鳜的身影。著名国画大家齐白石的作品《长年大贵》,巧妙化用鲇鱼、鳜鱼名称中“年”“贵”谐音,传达“长年大贵”的吉祥寓意。
采写:刘春
美编:郑诚
*** :南京江豚水生物保护协会
编辑: 金亦炜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 *** 作者观点。全国 *** 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习诗录: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安徽省祁门县人,祖籍浙江金华。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就得到太子李亨器重,曾和舅舅李泌献计于唐肃宗,大败安禄山,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但在父母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有感于宦海浮沉和人生无常,遂辞官归隐,浪迹 *** ,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42岁那年,张志和应时任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
今天复习张志和的《渔歌子》,原文如下: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的大意是:浙 *** 州西塞山前,白鹭在 *** 地翱翔,或高或低,盘旋上下,飞来飞去。时值桃花汛期,江水在不停地流淌,上面漂浮着鲜艳而饱满的桃花,肥美的鳜鱼伴着桃花欢快地畅游。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竹制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他迎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依然故我地垂钓。他沉迷于眼前美丽的春景,就算下了雨,都不回家。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唐代宗大历七年,颜真卿时任湖州刺史,受其邀请,张志和驾舟前往拜访。二人一同出游,恰好赶上暮春季节, *** 尚好,白鹭翻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美,两人都是非常有才华的文人墨客,面对大好 *** ,不禁兴致盎然,即兴唱和。这首词便是其中的唱和之一。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的情景,有春水碧于天,有山青花欲燃,有白鹭自在飞,有鳜鱼逐流水,有明丽秀朗的山光水色,有怡然自得的渔翁形象,宛如一幅神仙居住的山水画卷,简直就是人间仙境,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既体现了张志和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力,也反映了他高远、淡泊、超脱的人生意趣和生活追求。毫无疑问,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词坛绝响。
据资料介绍,我们今天提到的这个词牌名——《渔歌子》,最早就出自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是首创。历史上作此调者甚众,除欧阳炯、李煜等,连 *** 之一的吕洞宾亦有《渔父词》十八首。只是在众多《渔歌子》中,以张志和的《渔歌子》最为著名,连苏东坡和黄庭坚也纷纷效仿,但与该词相比,都差了些韵味,失了些颜色。
历史上,尤其是古代史,每个文人心中,都坐着一个钓一竿风月的渔父,都有在烟波浩渺之中泛舟的梦想。古代文人,从来就存在着两面 *** ,做两手打算。始终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得意之时希望居庙堂之高,失意之时则向往 *** 之远。做 *** 快乐的渔父,也算是文人的一种理想。
2021年4月17号
风物志丨桃花鳜鱼,烟火里的风情雅韵陈师曾(1876~1 *** 3年),名衡恪,号朽道人,乃陈寅恪之兄,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2016年11月,中国美术馆推出了陈师曾诞生140周年美术作品展,其中有幅《桃花鳜鱼》。
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兼作水声听。《桃花鳜鱼》是陈师曾交游成果中的精品力作——鱼体丰赡,背弯如弓,那截带着翠叶的桃枝从鱼口穿出,想必刺痛了鳜鱼,要不然不会鱼眼圆瞪,背鳍怒张。特别是鱼身的细小鳞片,小方格似的,密密麻麻。有画家猜测,那些栩栩如生的鱼鳞不大可能是画上去的,而是用一种类似于做豆腐的纱布,蘸了墨汁印上去的。
笔者不懂绘画艺术,但知道,这幅画的落款必是缘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情与画意,前因与后果,丝丝入扣。
张志和(732~774年)乃金华名人,年少聪慧,十六岁游太学,因献策受到肃宗赏识,赐名“志和”。后因事获贬,遂不仕,“扁舟垂纶,游三江,泛五海,自谓烟波钓徒。”(颜真卿语)其间,他潜心道学,著有《玄真子》12卷,《太易》15篇。《全唐诗》收录存诗9首。尽管如此,仅这首《渔歌子》,便足以让他声名远播。
陆抑非《桃花鳜鱼肥》
1 *** 1年夏天,日本著名画家小室翠雲(1874~1945年)来北京参加首届中日联合画展,慕名拜访了北平文化圈的知名人物陈师曾,并谈及《渔歌子》。遗憾的是,他从未见过鳜鱼。陈师曾默记于心,特地差人买来一尾供其观赏,并作《桃花鳜鱼》相赠。
题曰:“小室翠云来京师,谈及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句,而未尝见鳜之形也。乃为购一尾示之,临古画此见赠,因记。时辛酉七月,衡恪。”
画家之间互赠画作,投桃报李,本不足道。但陈师曾以鱼为媒,赠以《桃花鳜鱼》,既有“有客自远方来”的喜悦,也是中日睦邻友好的佐证。今天,我们再次回味这一画坛趣事,心中不免好奇:那尾鳜鱼最终去了哪里?怕是烹成佳肴,被他俩用来下酒了。
鳜鱼是越地清代八大贡品之一。《正字通》说:“鳜鱼……皮厚、肉紧,味如豚。一名水豚,又如鳜豚。”古人好鳜鱼,竟将其美味比作 *** 无 *** 河豚,恰如其分。不过,鳜鱼无毒,兼有治病疗效。《随息居饮食谱》写道:“鳜鱼味甘平,益脾胃,养血,补虚劳。运饮食,肥健人。”《本草纲目》则记载:“越州邵氏女,年十八,病劳瘵累年,偶食鳜鱼羹,遂愈。”
当然,现代吃货看重的不会是鳜鱼的 *** 用价值。 *** ,只要出产鳜鱼的地方,几乎都有一道传奇名菜。而且,这菜那菜,皆无“刺多的烦恼”,更因蒜瓣状鱼肉粒粒鲜美、颗颗肥厚。
“昔时三月在西洛,始得午桥双鳜鱼。墨藓点衣鳞细细,红盘铺藻尾舒舒。”宋代诗人梅尧臣吃得斯文、含蓄。“活鳜鱼,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锅中炸熟,外皮酥脆,鱼肉 *** ,蘸花椒盐吃,极妙!”被誉为“最后一位文人美食家”的汪曾祺吃得生猛、直白。据说,中国驻外 *** *** 厨师,“松鼠鳜鱼”是必选考题。
“松鼠鳜鱼”是苏菜名馔,外脆里嫩,并非人人会烧,作为考题未尝不可。但要说可口味美,则见仁见智。
松鼠鳜鱼
鳜鱼是“大众 *** ”,煎、熘、烧、烤、炸、拌、冻、瓤……无一不可,但不管哪种烧法,清蒸、红烧最为家常,腌成“臭食”亦不失特色。
浙江磐安县玉山台地的龙鸟尖乃婺江源头,山高水长。顺流而下,岸阔水清,鱼虾丰美,但鳜鱼(俗称贵鱼、老虎鱼)难得见到,红烧之后上得了农家娶亲嫁女的酒席,是一道硬菜。想来,鳜鱼之“贵”即缘于此。
老话说,千煮豆腐万滚鱼。鳜鱼红烧,无需太多的技巧。记得某个夏日的傍晚,大哥捉来一尾硕大的鳜鱼,妈妈便去屋后菜园采摘佐料,顺手剪上几束韭菜。烧烫铁镬,剜一勺猪油把鳜鱼翻煎几下,丢进紫苏、青椒,倒入一小碗家酿米酒,再用门前蟠溪水熬制。也就半个钟头,缕缕鱼香便弥漫老屋。兄弟几个咽了咽口水,连忙把 *** 桌往门堂一抬,摆上那盆红烧鳜鱼,再添几个小菜,就是一顿美美的晚餐。更难忘的是,那年头老家尚无电灯,但有柴扉小院,土碗土烧,还有那满堂柔和的月光……
鳜鱼清蒸,最能体现“真”味,素来便是越地名菜。农家大多蒸具不备,火候难控,敢“蒸”者不多。而在宾馆酒家,清蒸一尾斤把重的鳜鱼,一刻钟就能搞定,配料多为火腿、笋片、香菇、姜丝、绍酒等等。不过,要是少了那张用来覆盖的网油膜,吃口就会发柴。此乃 *** 厨师的不传之秘。
臭鳜鱼,徽菜中的明星。金华虽说不产,但大小酒肆常有供应,想来婺州与徽州是近邻的缘故吧。
臭鳜鱼犹如臭豆腐一般,都是“闻着臭吃着香”。每每上桌,嗜食者,吃得欢畅;不爱者,早已捏着鼻子,摆动双手,脑袋摇得如同拨浪鼓一般。这也难怪,鳜鱼是河鲜,小清新,臭鳜鱼却是重口味。小清新忽然变成重口味,也算是雅俗与共了。
牡丹鳜鱼
野生鳜鱼常常栖息在静水的石隙中,对水环境十分敏感。它昼伏夜出,异常凶猛——从幼鱼起,逢鱼必吃,水草、苔藓之类是不啃的。
桃花开,溪水涨,俗称春汛,是江南特有的气象。此时,江鲥未上市,鲫鱼产子已瘦。而鳜鱼则频频闪出石隙,逐水追食鱼虾,一天天地肥美自己……
笔者爱鱼鲜,最是那烟火气里一片悠闲的风情雅韵。“船头一本书,船后一壶酒;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陆游句)于是,知鱼懂鱼的张志和们背上钓杆,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来到青山绿水边,放长线钩大鱼,望穿一溪春水。
想想吧,斜风细雨不须归,不是因为景色宜人,而是桃花流水熬制的鳜鱼实在味美啊!
白鹭远去鸬鹚舞 山形依旧枕寒流雪印北望亭。
黄志军摄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湖北黄石的西塞山位于长江南岸。山体不大,但向江而凸,壁立江心,长江水道在此突然变窄,西塞山因此占尽兵家地利,成为长江要塞。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借“铁索横江”战役咏史,发思古之幽情,成就了“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千古绝唱。而让普通百姓更觉朗朗上口的咏西塞山名句,莫过于“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词咏 *** 、诗咏秋色,千余春秋转头过。如今西塞山犹在,山上飞鸟云集,山下江水滔滔。
登山游览,穿林而上,景色渐渐开朗。在“西塞残雪”处,即可眺望崖壁与江景。此处“残雪”并非真雪,而是因春秋季节大量候鸟飞来,禽鸟之羽粪涂在崖壁灌丛上,将其染出了“雪”的颜色。可惜的是,词中的白鹭早已不见踪影,如今飞集此处的多是大雁、鸬鹚等。
北望亭是西塞山俯视长江奔流的更佳地点,亭上对联撞击心灵:骋怀今古千秋事,放眼乾坤 *** 心。
沿山路向下,仍可继续寻幽访胜。循着箭头指引,向桃花古洞进发,山路虽然狭窄陡峭,但更有野趣。途中可遇明代进士朱其昌手书“西塞山”三个大字。西塞山沿江小道上,有一处悬崖与奇石夹道,道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名为“一线峡”。这是西塞山沿江小道最危险处,峡下浪翻涛滚,幸有铁索保护。
过了“一线峡”便是桃花古洞,它位于西塞山北侧临江的陡壁间,洞口高约3米,上圆下方,形如庙门,入内2米处被钟乳石封闭,传说是唐代诗人张志和隐居钓鱼时休息或避雨躲风的地方。洞下有一小道,沿悬崖向下蜿蜒直抵江边,是古 *** 。因江流漩涡较多,钓鱼爱好者在此垂钓,往往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