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纯真博物馆,以及纯真博物馆简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如果你把这称为爱情(读《纯真博物馆》)
实话实说,《纯真博物馆》是一本让我很失望的小说。可能是故事简介非常迷人,加之高中时读帕慕克其他作品存留的好感作祟,让我读之前抱着很高的期待,结果却不尽如我所愿。腰封上称这本作品为“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洛丽塔》”,我倒是觉得,用“土耳其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来形容它更为贴切。
《纯真博物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富家公子凯末尔与门当户对的议员千金茜贝尔即将订婚前,巧遇贫寒远房亲戚家的女儿芙颂,并与之坠入爱河,在维持了近两个月的肉体关系后,凯末尔与茜贝尔订了婚。订婚后,凯末尔失去了芙颂,异常痛苦,最终和茜贝尔的关系也走到了尽头。此后凯末尔追随着芙颂,发现芙颂已婚后,他只得不断造访芙颂一家,偷偷摸摸地收集着与爱人有关的一切,在九年的病态思念与联络后,这对爱侣终于有了走到一起的契机,然而一起车祸夺去了芙颂的生命,凯末尔在之后的孤单人生中,用自己九年间收集的有关芙颂的一切物品,建立起了这所属于他们的“纯真博物馆”。
这个故事是有真人原形的,纯真博物馆亦真的存在,但被一些读者所称颂的感人至深的爱情,在我眼中却没有那么美。
之所以对这本小说失望,很大程度上集中于对关于思念、痛苦的长篇描述的不耐,前期凯末尔渴望芙颂又不想离开未婚妻的纠结之痛,和后期因芙颂嫁人而无法触碰只得以物寄相思的忍耐之痛,其实都完美的契合了书中订婚宴上凯末尔自己的一段关于“不道德的男人的幸福”的描述:
“一方面和一个受过教育、理性和漂亮的女人分享着所有家庭的幸福和乐趣,另一方面和一个漂亮、迷人和野性的姑娘保持一种秘密和深切的爱情关系。”
这并不是那个年代土耳其男人特有的幻想,在现在,在全世界,这恐怕依然是很多男性难以磨灭的幻想。凯末尔订婚前,在一次一对一的用餐中,父亲亦向他透露了多年前自己拥有的一位年轻情人的故事,我想如果不是芙颂在凯末尔的订婚宴后绝望且迅速地消失于他的生活,凯末尔一定也会像先前所想那样,企图一面享受上流社会的妻子茜贝尔挣来的面子和荣耀,过着“幸福”的家庭生活,一面和芙颂保持着热切且隐秘的肉体关系,满足蓬勃的征服欲望。
凯末尔之所以会在订婚后陷入无尽的思念和痛苦,其实只是患上了人的通病:人们总是在失去之后,用自己的回忆神化一段关系,实际上有时候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深情。我们的感性永远不允许我们在把事情搞糟之前停止它,所以凯末尔最终离开了未婚妻奔向芙颂。在已婚的芙颂身上花费了九年的时间,一点一点接近她,真的是因为凯末尔所谓的热切爱意吗?如果当时芙颂并不是已婚,也没有跟他之间忽而冷淡、忽而燃起希望的“战争”,他们会有九年吗?原谅我用恶意去揣测这段爱情,但是很抱歉,对此我真的非常怀疑。
当他们可以走向幸福的时刻,芙颂死于车祸,此后的凯末尔一生守着回忆直至死亡,大约是这一点,让所有读者潸然泪下,觉得感人至深,但是我们忘记了一件事,很多事情看起来如此完美,是因为它停在了恰当的地方,正是如此我们才有了《泰坦尼克号》。“菀菀类卿”,你永远不可能在爱情里,战胜已经逝去的回忆。芙颂死后凯末尔和过去的一些朋友重新相聚,谈及麦赫麦特和他的妻子努尔吉汗时也难免出现了这样的句子:“他们因爱而结婚,可有了孩子后不久,一切就都变回了原来的样子。” 这真的是爱吗?好吧,如果你把这称之为爱情。
当然,对这本书的失望,并不影响它的某些章节段落在我内心掀起一阵柔情。
整本书难得的精彩出现在芙颂死后那不足50页的内容间。凯末尔参观了全世界1743个博物馆,决定要把自己搜集的有关他与芙颂之间回忆的物件,在芙颂家的原址上,建成一座“纯真博物馆”。我并不过多感慨于他建立博物馆的动机,到底是为了死守回忆还是因为深切思念,又或者其他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作为旁观者我们不可能知道,甚至有的时候,连当事人自己都想不清。我只是单纯觉得为爱人留下的恋物癖,非常美丽。
我们相处过的每一个人,都无一例外的在我们身上留下痕迹,纯真博物馆不过是把这痕迹物品化。而我相信,每个人的记忆就是一座博物馆,我们的心就住在那间博物馆的阁楼上。还记得曾经约会过一个爱好历史的男生,因此有了喜欢逛博物馆的习惯,分开以后,我依然还是保留了这个习惯,一个人在博物馆里安静行走的时候,我记忆里有关他的影,就会偶尔闪回一下,就好像我在自己记忆博物馆的某一层,也安静的走了一圈。其实无需任何物品,这大概就是爱人留给我们的更好纪念。
读这部书的中间部分时,正好是漫长午后,加之破碎的关于爱与痛的叙述,让我困顿无比,于是掩卷,问了坐在对面的好友一个读前半部时一直萦绕在心中的问题:“你相信在某方面——无论是智力,家庭或是财富——差距非常大的两个人之间,有真正的爱情吗?”
好友从自己的阅读中抬眼,快速地说:“不信。”
我也不知为什么,心中松了一口气似的,说:“我也不信。” 一直觉得,当两个人对人生的着眼点完全不同的时候,是没有办法产生真正的爱情的。
好友补充说:“可能我根本不相信存在真正的爱情。”
我说:“也许,每个人对真正爱情的定义,都不一样吧。”
真爱。真爱对我来说到底是什么?在能够感知爱欲之后我无数次思索过这个问题。写过多少情诗,拥有过多少情人,也许都找不到答案,又或许答案一直都在变化,只是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完成对的答案。我不知道。
可能对于眼下的我来说,真爱是智识对等、灵魂碰撞,促膝长谈,从深夜到天亮。
[img]
《纯真博物馆(下)》 *** 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纯真博物馆》([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提取码:cnhb
书名:《纯真博物馆》
作者:[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陈竹冰
豆瓣评分:8.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0-1
页数:567
内容简介:2008年5月的北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在其首个中国媒体见面会上,志得意满的当庭宣布:“我刚完成一部600页的小说。”——正是这部《纯真博物馆》!
“这是我最柔情的小说,是对众生显示出更大耐心与敬意的一部。”
—————————————————————————
没有哪个以 *** 沉迷开始的故事,能像本书这样,让你体会到痛失所爱的幸福与感动!
—————————————————————————
1975年的春天,伊斯坦布尔,30岁的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订婚在先,却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远房表妹——18岁的清纯少女芙颂。两人炽热的爱恋过后,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芙颂早已离他而去。
凯末尔追随着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深入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在被民族主义分子的炸弹破坏的街道上,在被油轮相撞的大火照亮的海峡边,在军事政变后的宵禁里,他努力向芙颂靠近,直到无法承受的思念使生活完全偏离。
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她爱过的,甚至是她触碰过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
·纯真博物馆
1. 帕慕克为写本书,确曾走访全球各大小博物馆。他“泡馆”颇有瘾,有照片为证。
(详见:)
2. 该博物馆确会存在。帕慕克多年前曾在伊斯坦布尔购置一处房产,所在地正是书中所写芙颂家的住址——楚库尔主麻的达尔戈奇•契柯玛泽街24号。此地会以本书命名并改建为特色博物馆,藏品主要反映伊斯坦布尔当地的文化和城市生活。纯真博物馆计划于2010年起接待游客,凭书中所附门票可得到一次免费参观的机会。
+++++++++++
文景已出版的帕慕克作品:
《杰夫代特先生》
《寂静的房子》
《雪》
《黑书》
《新人生》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白色城堡》
《我的名字叫红》
+++++++++++
敬请关注:
《别样的色彩》2010年6月上市
作者简介: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1952年出生于伊斯坦堡,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
1979年之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得到《土而其日报》小说首奖,并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赢得奥尔罕·凯马尔小说奖。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说《寂静的房子》,并于1991年获得得到欧洲发现奖,同年出版法文版。
1985年出版之一本历史小说《白色城堡》,这本小说让他享誉全球, *** 书评称他:“一位新星正在东方诞生——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这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
1990年出版《黑书》是一个里程碑,这本小说让他在土耳其文学圈备受争议的同时也广受一般读者喜爱。法文版获得了法兰西文化奖。1992年他以这本小说为蓝本,完成《隐蔽的脸》的电影剧本。
1997年《新人生》一书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轰动,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
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的文学地位;获得2003年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10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更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2年作者发表小说《雪》,获得畅销,并选入2004年的《 *** 书评》“年度好书”。此书成为作者四年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砝码。
2005年作者凭新作《伊斯坦布尔》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据传仅以微弱劣势输给了英国著名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同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
2006年10月12日战胜夺标呼声颇高的叙利亚诗人阿杜尼斯、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卡罗尔.奥茨、以色列小说家阿莫司.奥兹、韩国诗人高银以及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人,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
《纯真博物馆》| 为了 *** 沉迷的爱情,他建了一个博物馆
今日推荐:《纯真博物馆》。
这是一本带颜色的书,如果你看了开头的话,一定会这样想。
很遗憾的是,就如同《挪威的森林》一样,《纯真博物馆》在描述了大量的 *** 后,突然掐住读者的喉咙。而我就像那将死之人,没有恐惧地开始悲伤。
尽管有人一直阻止我把它当 *** 情小说来读,不能忽略作者对于19世纪80年代伊斯坦布尔的文化、建筑、社会风俗的描述和记录。但是对不起,如果不当成爱情小说,我会觉得是对这本书的亵渎。
1975年,伊斯坦布尔。故事的主角,男主是有婚约在身的30岁富家少爷凯末尔,女主是少爷的远房穷亲戚、18岁的清纯美少女芙颂。
像多数的爱情故事一样,他们的爱情也始于一段美丽的邂逅——凯末尔去精品店给未婚妻茜贝尔购买名牌包,却意外巧遇多年不见、出落得美丽漂亮的姑娘芙颂。
谁都不知道,故事这时已经开始了。“我看见自己的幽灵从身体里走出来,正在天堂的一角抱着芙颂亲吻”,凯末尔见到芙颂的刹那,就忍不住有了这样的想法。
当芙颂要求凯末尔在她和未婚妻之间做出最终抉择时,凯末尔还是选择如期完成订婚。虽然在外人看来完美到极致的订婚仪式上,他都魂魄出窍,不由自主地关注着以亲戚身份前来的芙颂的一举一动。
于是,无法忍受的芙颂不告而别。这时,凯末尔才开始慢慢剥去覆盖自己灵魂的那层欲望,逐渐正视内心的感情。
他究问自己对芙颂的感情是一时兴起的猎艳还是发自内心的长久依恋——他更爱芙颂的曼妙胴体还是这背后的灵魂;
他面对那个在众目睽睽之下与自己订婚并且自始至终毫不知情的茜贝尔——是选择遵从大多数人意愿的美满生活还是听从内心的召唤而舍弃这份婚约;
他跨越横亘在自己爱情中的种种世俗律令与阶级差异——是继续成为体面的世家人物还是不惜遭人嗤笑去追求芙颂。
所有的选择都是硬币的两面——失去这个,占有那个。
终于,在时隔339天之后,凯末尔找到了芙颂。此时的芙颂已为 *** ,嫁给了青梅竹马的邻居,怀揣电影梦的编剧费利敦。
他们的见面是芙颂家人的特意安排,家人希望凯末尔会因为爱芙颂而愿意掏钱给费利敦拍电影,并让芙颂成为电影明星。换言之,凯末尔只是被当作一个有钱亲戚来看待。
凯末尔给了钱,但没让芙颂拍电影。
苍天不负有心人,历经八年,凯末尔终于等到费利敦与芙颂离婚的消息。凯末尔与芙颂再度相约,在酒店房中终于等到了再度相融的一刻:在汗水、尖叫、喜悦中,他们似乎“走到最后”了。
然而,世界在距离美好只剩一步时,来了个急转弯!为了找到那个对芙颂意义重大的耳坠,刚学会开车的芙颂驾车疾驶回酒店,在路上不幸因为车祸去世。
此后,凯末尔对芙颂的想念开始慢慢变成“一种和过去以及回忆有关的幻想”。回忆的痛苦就在于它已明示所有的回忆终究只能是回忆,纯是“可怜自己”。
为了回忆,凯末尔慢慢萌生了建造“纯真博物馆”的念头。他用十五年的时间走完1743个博物馆,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纯真博物馆”,那里摆放着见证他和芙颂的爱情故事的所有物件。
不论是作为对所失之爱的永久悼念,还是作为“对人生中的某种痛苦、烦恼、黑暗动机的一种反应、一种安慰,甚至是一剂良药”,这些物件都在温暖着凯末尔的心。
盐瓶、小狗摆设、顶针、笔、发卡、烟灰缸、耳坠、纸牌、钥匙、扇子、香水瓶、手帕、胸针……,还有4213个烟头。
相恋一个半月差两天, *** 44次。
从分手到再度相遇,时隔339天。
2864天,409个星期,只为了看看已婚的芙颂,凯末尔造访她家1593次。
凯末尔的余生都在为建造这座博物馆而劳心费力。在62岁那年的4月12日,他死于心肌梗塞。那天,恰好是芙颂五十周年的诞辰日。
我永远记得书的结尾,他吻了一下芙颂的照片,带着胜利的喜悦说:“让所有人知道,我的一生过得很幸福。”
人生不能重来,愿我们都能与相爱的人相伴终生,老来无悔。
关于纯真博物馆和纯真博物馆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评论列表
颂。两人炽热的爱恋过后,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芙颂早已离他而去。凯末尔追随着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深入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在被民族主义分子的炸弹破坏的街道上,在被油轮相撞的大火照亮的海峡边,在军事政变后的宵禁里,
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他的作品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文学评论家把他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纯真博物馆》| 为了色欲沉迷的爱情,他建了一个
轰动,成为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1998年《我的名字叫红》出版,这本书确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的文学地位;获得2003年都柏林文学奖,这个奖奖金高达10万欧元,是全世界奖金最高的文学奖,同时还赢得了法国文艺奖和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2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