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炳烛什么意思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炳烛什么意思的知识,包括炳烛之明是什么意思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炳烛的炳是什么意思
1、问题一:炳烛是什么意思秉烛夜游:举着烛光在夜间行游。意谓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
2、解释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3、出处《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4、例句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良有以也。”
5、问题二:师旷曰:“何不炳烛乎?”什么意思?注意联系上下文
6、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7、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8、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9、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10、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11、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12、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13、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14、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5)?”
15、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6)!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8);壮(9)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10),孰与昧行乎(11)?”平公曰:“善哉(12)!”
16、(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光明,显明。乎:呢。(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17、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18、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
19、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
20、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
21、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22、故事简介: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乐师叫师旷,眼睛失明,但善弹一手好琴,精于辨音。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70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已“暮”了,先生你看呢?师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接过晋平公的“暮”字说道:“暮何不秉烛乎?”晋平公有些不解,怔怔地望着师旷。师旷便进一步解释说:“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晋平公听了,恍然大悟,高兴不已,从此开始了晚年的求学路。
23、问题三:炳烛之明什么意思炳烛之明创建词条【注音】:bǐng zhú zhī míng炳烛之明炳烛之明【释义】:点燃蜡烛,用以照明。形容人到老年,好学不倦。【典出】:汉・刘向《说苑》【原文】: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②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⑤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⑥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⑦学,如日出之阳⑧;壮而好⑨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⑩?”平公曰:“善哉!”【注解】: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暮:晚。③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光明,显明。④安有:哪有。⑤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⑥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⑦好:喜欢,喜好。⑧阳:阳光。⑨壮:壮年,古时称三十岁为壮年。⑩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孰与昧行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译文】:晋平公询问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再学习,恐怕为时已晚了!”师旷说:“您为什么不点燃蜡烛来照明呢?”晋平公说:“哪里有作别人臣子,却敢戏弄他的国君的人呢?”师旷说:“盲臣哪里敢戏弄国君您啊!臣下我听说:少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在早晨温和的太阳光下学习;壮年时爱好学习,就像在中午的太阳光下学习;老年时爱好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照起亮光来学习。点燃蜡烛照起亮光,还有谁会在昏暗中行走呢?”晋平公听后说:“好极了!”
24、(形声。从火,丙声。本义:光明,明亮)
25、大汉之文章炳然与三代同风。DD班固《两都赋》
26、又如:炳著(光明显著);炳焕(光明显耀);炳映(光芒照耀);炳然(光明、明白的样子);炳耀(光耀明亮)
27、古人思炳烛夜游。DD《与吴质书》
28、炳烛之明,熟与昧行乎。DD刘向《说苑》
29、炳 bǐng光辉;显著:彪~千秋。
30、(形声。从火,丙声。本义:光明,明亮)
31、其文炳也。――《易・革》
32、大汉之文章炳然与三代同风。――班固《两都赋》
33、又如:炳著(光明显著);炳焕(光明显耀);炳映(光芒照耀);炳然(光明、明白的样子);炳耀(光耀明亮)
34、显著;明显;昭著〖 *** rkable;shining〗。如:炳明(明显、显著);炳炳显显(明显的样子);炳赫(明显突出)
35、古人思炳烛夜游。――《与吴质书》
36、炳烛之明,熟与昧行乎。――刘向《说苑》
37、帝典阙者已补,王纲弛者已张,炳炳麟麟,岂不懿哉!――《文选・扬雄剧秦美新》
38、 bǐngrúrìxīng,bǐngruòrìxīng
39、〖a*** rilliantasthesun,themoonandthestars〗炳:光明,明亮。光明如同日月星辰
40、二帝三皇之书,先圣先师之训,炳如日星
41、仁皇一朝人才之盛,如文正公、文忠公、师鲁,皆之一流人,名书国史,炳若日星,初不假于称赞。――《清波 *** 》
42、问题六: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是什么意思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
4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44、晋平公对师旷 *** :“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45、平公说:怎么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46、师旷说:“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47、道理:告诫人们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时间学习.
48、问题七:师旷论学中的炳烛之明是什么意思师旷论学中的炳烛之明是指不长久的光明。
49、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50、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二、炳烛是什么意思
1、炳烛是一个汉字词语,读音为 bǐng zhú。形容非常明亮、光彩照人,比喻人的才华出众或事业有成。古代常用炳烛来形容仕途有成的官员,也用于形容有成就的文人。可以说,炳烛是一个极富褒义的词语,和人们追求成功、积极向上的心态有紧密关联。
2、在中国文化中,炳烛一词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人们常进行点烛活动,意在照亮人们心中的迷惑、普照天下苍生。而在 *** 中,“炳烛三昧”则是一种静心修行方式,通过点燃佛前的香烛,让自己心中的烦忧得以消散,而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提升。
3、总的来说,炳烛是一个寓意深远的词汇,在中国文化和传统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体现了人们追求光明、追求未来的心态。而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文化习俗中,炳烛始终扮演着这样一种具有象征 *** 的角色,彰显了中国古代智慧与美学的独特魅力。
三、炳烛之明,炳是什么意思
1、翻译:少年好学如同初升太阳那么鲜亮;壮年好学如同中午的阳光光芒四射;老年好学如同燃烛照明.意指人的一生都要勤奋治学.
2、来源:这是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苑》中的一个故事:晋平公一次问盲乐师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平公听了很生气:“哪有做臣子的取笑君主的呢?”
3、师旷说:“盲臣哪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过,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光鲜明亮;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一样炽热似火;老年时好学,就像用蜡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但是点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不禁赞道:“说得好啊!”学习是为了照亮人的行程,指导人的行动。师旷用“日出”、“日中”、“炳烛”来说明学习的重要 *** 和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鼓励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4、《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杂史小说集。刘向编。成书于鸿嘉四年(前17)。原20卷,78。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 *** 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5、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列子》、《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 *** ,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 *** 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6、汉刘向撰。是书凡二十篇。隋、唐志皆同。《崇文总目》云今存者五篇,馀皆亡。曾巩《校书序》云:得十五篇於士大夫家,与旧为二十篇。晁公武《读书志》云:刘向《说苑》以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法诫、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为目,阳嘉四年上之,阙第二十卷。曾子固所得之二十篇,正是析十九卷作修文上下篇耳。今本第十法诫篇作敬慎,而修文篇后有反质篇。陆游《渭南集》记李德刍之言,谓得 *** 所进本补成完书。则宋时已有此本,晁公武偶未见也。
7、其书皆录遗闻佚事足为法戒之资者,其例略如《诗外传》。叶大庆《考古质疑》摘其赵襄子赏晋阳之功孔子称之一条,诸御已谏楚庄王筑台引伍子胥一条,晏子使吴见夫差一条,晋太史屠馀与周桓公论晋平公一条,晋胜智氏后阖闾袭郢一条,楚左史倚相论越破吴一条,晏子送曾子一条,晋昭公时战邲一条,孔子对赵襄子一条,皆时代先后,邈不相及。又介子推、舟之侨并载其龙蛇之歌,而之侨事尤舛。黄朝英《缃素杂记》亦摘其固桑对晋平公论养士一条,《新序》作舟人古乘对赵简子。
8、又楚文王爵筦饶一条,《新序》作楚共王爵筦苏。二书同出向手,而自相矛盾。殆捃拾众说,各据本文,偶尔失於参校也。然古籍散佚,多赖此以存。如《汉志》《河间献王》八篇,《隋志》已不著录,而此书所载四条,尚足见其议论醇正,不愧儒宗。其他亦多可采择。虽间有传闻异词,固不以微瑕累全璧矣。
四、炳烛火是什么意思
1、“炳烛火”是一个传统的成语,指的是照亮周围环境的明亮火光。它不仅 *** 着光明和温暖,还寓意着希望和力量。在古代,人们用烛火来照明,使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也逐渐扩展,现在它不仅 *** 着光明和温暖,还意味着人们应该将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用心感受炳烛火的温暖和美好。有时候,一盏灯光、一句鼓励的话语,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力量和勇气。在黑暗的时刻,炳烛火也会成为我们生活的明亮光芒,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因此,不要将生活的点滴温情忽略掉,要学会珍惜每一份美好以及每一份幸福,让我们在生活的旅途中,心怀感激,充满欢乐。
3、炳烛火的象征意义体现了我们内心的力量和智慧。当我们迎难而上、努力奋斗时,内心的炳烛火会激发出我们前行的动力。同时,将自己的炳烛火伸出去,为他人提供帮助,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烛光不惧夜的黑暗,正如我们也不应该惧怕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和挑战。”即使在黑暗的夜晚,也不会失去希望。
好了,关于炳烛什么意思和炳烛之明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