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醇是无糖吗,麦芽糖醇是不是属于糖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74
“知乎无糖月饼因麦芽糖醇过量导致腹泻”?代糖“不耐受”是真的

9月8日,知乎就“知乎月饼”吃坏肚子致歉:因采购经验不足,将召回月饼。知乎称,其初衷是从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中选购更健康的低糖月饼,忽略了用来替代蔗糖的麦芽糖醇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不耐受。

△知乎通过官方渠道致歉

这两年,低糖月饼、无糖月饼开始走俏市场。那么,使用各类糖醇替代蔗糖 *** 的月饼,真的会导致腹泻吗?

吃麦芽糖醇等代糖会导致腹泻

大量摄入非牛奶外源 *** 糖会对牙齿健康产生 *** 影响,并使肥胖者容易受到 *** 代谢的影响。为了符合世卫组织推荐的“每天不超过50克”的游离糖摄入量,不少食品、饮料都会使用甜味剂来替代蔗糖,这些甜味剂一般称为“代糖”。代糖不会被口腔细菌发酵,可以降低 *** 的发生率。

市面上常见的代糖五花八门,有些代糖,比如木糖醇,甜度与蔗糖差不多,但能量只有蔗糖的约2/3,被称为营养 *** 甜味剂;有些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甜蜜素、糖精等,所含能量极低,甜度却极高,被称为非营养 *** 甜味剂。

使用糖醇作为替代甜味剂一个明显的副作用是胃肠道症状的增加。有研究显示,摄入足够大量的代糖会导致明显的腹泻,以及轻微的腹部症状,如腹胀和肠胃胀气。

麦芽糖醇是一种糖醇,通过从具有高含量天然二糖麦芽糖的淀粉水解物氢化产生。口服后,麦芽糖醇会被小肠中的酶缓慢水解成葡萄糖和山梨糖醇。因此麦芽糖醇的代谢类似于山梨糖醇的代谢。葡萄糖很容易被吸收并用作能量,而山梨糖醇部分只能缓慢且不完全被吸收。

研究显示,不可消化糖替代品在 *** 胃肠道中的代谢途径是:它们在小肠中逃避消化和吸收,并通过大肠中微生物的发酵向宿主提供能量。腹泻诱导的机制被认为与乳糖不耐受相关的机制相似。

《欧洲临床营养 *** 》于2007年1月24日发表的 *** 《部分水解瓜尔豆胶对健康人摄入麦芽糖醇和乳糖醇引起的暂时 *** 腹泻的抑 *** 用》显示,34名受试者中有2名在摄入15g麦芽糖醇后导致腹泻。在摄入高达45g麦芽糖醇(本研究中的更大剂量)时,34名受试者中有29名(85.3%)出现腹泻。该研究结果揭示,麦芽糖醇引起腹泻的阈值(摄入麦芽糖醇后出现腹泻的最小剂量)仅为15g,摄入量达到45g时大部分受试者都会腹泻。

△女 *** 受试者服用麦芽糖醇引起暂时 *** 腹泻的最小剂量

换算一下,以一个100g的月饼为例,如果其甜味全部来自代糖,那么一次 *** 吃1-2个月饼足以导致腹泻。

不只是麦芽糖醇,前两年被炒得很火的木糖醇也有同样的问题。上海市食品学会副 *** 、市食品研究所科研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沈菊泉表示,木糖醇摄入过量后,对胃肠有一定 *** ,可能引起腹部不适、胀气、肠鸣。而且由于木糖醇在肠道内吸收率不到20%,容易在肠壁积累,易造成渗透 *** 腹泻。以中国人的体质,一天 *** 一般摄入木糖醇的上限是50克,光嚼嚼口香糖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吃大量的其他木糖醇食品,就需要注意吃的量了。

广东省消费者 *** 会称,假若确实存在食用过多会引起腹泻等 *** 反应,商家应该标示警告。

代糖吃多了也会发胖

有些人认为代糖不像蔗糖那样被消化、吸收或代谢,因此每单位质量提供的能量较少。然而,这种观点是有争议的。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孙亮博士提醒,目前,对于甜味剂是否影响健康,尚有不少争议。代糖虽然不太容易引起血糖代谢紊乱,但仍然提供一定的能量,并且吃多了还可能引起胀气和腹泻。而且,不摄入卡路里也并不等于对健康无害,毕竟这些人工合成的甜味剂进入 *** ,就会参与到代谢中。在一些动物实验中,人造甜味剂被发现可诱发炎症、脂肪肝、糖代谢异常等。

军事医学科学院食品与营养系博士芮莉莉更是认为“木糖醇能够有效降低体内脂肪积蓄、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等宣传是不科学的,木糖醇等代糖不仅起不到治病的作用,糖尿病人一旦摄入多了,还会产生副作用,造成血中 *** 三酯升高,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也有可能引起腹部不适、胀气、肠鸣、腹泻等。华南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郑建仙教授更是表示,一些代糖虽然并非葡萄糖类物质,但吃多了一样也会发胖。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编辑:白璐 题图来源:图虫 *** 编辑:徐佳敏

来源:作者:白璐 李曼

“世卫组织警告:甜味剂会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无糖饮料不能喝了?

5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建议公众不要用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 *** 疾病风险。

*** 来源:WHO官网

这份指南一出,着实让人心头一紧。非糖甜味剂是什么?真的会对健康有影响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份指南?

01

非糖甜味剂=“代糖”吗?

常见的非糖甜味剂有哪些?

世卫组织这个指南里说的非糖甜味剂,跟我们常说的“代糖”并不完全一样。世卫组织指南说的非糖类甜味剂是指,不属于糖类的所有非营养 *** 甜味剂,不管是人工合成、天然产生还是经过化学改 *** 的,都属于非糖甜味剂。常见的非糖类甜味剂包括:安赛蜜、阿斯巴甜、甜蜜素、纽甜、糖精、三氯蔗糖、甜菊糖苷,等等。但是,这份指南中认为,低热量的糖和糖醇是含有热量的糖和糖的衍生物,不属于非糖甜味剂。也就是说,像麦芽糖醇、赤藓糖醇、木糖醇、山梨糖醇等等,就不属于非糖甜味剂了。而这些,我们是认为它们属于代糖的。

木糖醇。图库版权 *** ,不授权转载

02

长期食用非糖甜味剂,有哪些健康隐患?

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区别大吗?

一些媒体在报道的时候说,长期食用非糖甜味剂会有一些潜在健康隐患,比如: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风险。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目前的研究来看,长期在合理范围内食用非糖甜味剂并不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也不会真的让你得糖尿病、心脏病,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都没有很明显的区别。世卫组织的指南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对可能的健康隐患,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做了分析。循证医学分析就是根据它的证据等级高低,来评价它的可信度。比如,如果证据等级是极高、高,就说明这个健康隐患是真的,如果证据等级是低、极低,说明这个证据的可靠度要低些。实际上,世卫组织的指南里明确说了,非糖甜味剂与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全因死亡风险等健康隐患的证据等级都是低或者极低。世卫组织指出的是“不会产生期待的健康效果如控制体重等”,可能会有“潜在的 *** 风险”,如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健康隐患”是潜在的,可能存在的,但证据等级较低。

图库版权 *** ,不授权转载

很多媒体以及一些自媒体在解读的时候,都没有跟大家讲这个证据等级的事儿,这其实就不对了。

03

指南中“低热量的糖”指什么?

和糖、非糖甜味剂有什么区别?

低热量的糖,主要是一些糖醇物质。糖醇是个大家族,常见的像口香糖里用的木糖醇,便秘 *** 用的甘露糖醇等,还有现在很多气泡水里用的赤藓糖醇,还有麦芽糖醇、山梨糖醇、乳糖醇等,也都属于常见的糖醇类物质。和糖相比,它们的特点是有甜度,但能量低,往往也会有那么一点点的热量,不过远不如真正的糖那么多,有的热量极低,几乎可以视为0。和非糖甜味剂比,它们主要是结构上还是属于碳水化合物,只是能量相对低一些。糖醇广泛用在“无糖”“低糖”糕点、甜食、口香糖等食物中,对于减少能量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如果用量太大,会促进肠道过度运动,导致腹泻。在糖醇大家族中,赤藓糖醇最近几年的使用很多,堪称糖醇中的明星。相比其他糖醇,它的特点是热量更低,而且促进腹泻的作用相对较小,甜味也比较柔和自然,因而备受消费者和商家青睐。但它也有一些争议,前段时间有人说它会导致心脏问题,不过这个也不对,大家不用太担心。

图库版权 *** ,不授权转载

04

根据指南,哪些甜味剂相对安全?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所有批准使用的甜味剂,只要合理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所有的甜味剂,在批准使用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目前这些允许使用的甜味剂也得到多个国际组织、国家、地区的食品安全权威机构的肯定。比如世卫组织的食品添加剂专家 *** 会(JECFA)也认为,按照规定使用甜味剂,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都是安全的。世卫组织这个指南中也认可这个结论。

05

糖和代糖都有危害?

糖还能吃吗?

糖和代糖,说它们有问题的前提是过量。实际上,只要合理、适量地吃,糖和代糖,都是安全的。糖也是我们 *** 需要的重要营养素。糖属于碳水化合物, 能给我们 *** 提供能量,有足够能量, *** 才能走路才能工作,糖也是构 *** 体抗体、酶、细胞和组织成分,保证脂肪充分氧化,构成体内糖原,作为肌肉和肝脏储存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50克,更好控制在25克以内。

图库版权 *** ,不授权转载

06

如何看待世卫组织的这个指南?

之一,不用对甜味剂过度恐慌。很多媒体、自媒体在传播的时候,说非糖甜味剂长期吃会导致糖尿病、心脏病等问题,但其实这个的证据等级很低,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只要是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大家不要过度恐慌。第二,不要过度依赖甜味剂的作用。很多人选择甜味剂的无糖食品、饮料,是希望它能减肥、控制体重。如果膳食总量不变,用甜味剂替代添加糖,确实是可以减少能量摄入的。但是,体重管理、减肥的关键是总能量的收支平衡,甜味剂并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如果你喝无糖饮料,却大口吃肉、吃很多甜点,吃完也不运动,那依然是会长胖的。大家不能把希望只寄托在甜味剂上,甜味剂不是 *** ,不应过度依赖它的作用。减肥、控制体重还是要管住嘴、迈开腿。

图库版权 *** ,不授权转载

第三,甜味剂是减糖的一个选择,但想要健康,关键还是要做到膳食平衡。减糖是最近几年大家很关注的一个方向,很多人认为选择甜味剂就健康了。其实,饮食健康的关键是合理膳食、吃动平衡,包括主动控制对甜食、甜味的过度追求。世卫组织的报告也认为,如果人们不能降低对甜味的喜好和追求,那么“不用甜味剂”的建议就意义不大,因为大家就会为了追求甜味又改回去吃糖了。所以,大家还是要养成健康饮食的习惯。与其梦想一种绝对健康又不含热量的甜味剂,不如改变对甜味、甜食的热爱追求,逐渐改变喜欢吃甜的习惯,只是把它当做偶尔、少量的享受。

作者:阮光锋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

审核:张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副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科普中国)

糖尿病人应该怎样选购“无糖食品”

市场上很多糖尿病食品专卖店里摆设许多无糖食品,有无糖饼干、无糖巧克力、无糖奶粉、无糖饮料... ...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无糖食品真的无“糖”吗?糖尿病人可以任意进食无糖食品吗?

无糖食品也有“糖”!

无糖食品其实只是指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菊糖)和葡萄糖、麦芽糖的食品,但可含有食糖替代品,如麦芽糖、山梨醇、木糖醇、乳糖醇,它们能量低,对血糖影响小。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无糖食品,糖尿病人往往会眼花缭乱。一些所谓的无糖食品,实则是有糖食品,如果患者不会选食,将会影响病情控制,因为无糖食品可以含有其他糖分,如麦芽糖醇、淀粉等。

无糖食品是一些食品厂家的叫法,主要是在加工过程中不添加糖类,但许多食品本身就含有糖分。比如无糖糕点,它本身是用粮食做成的,它在 *** 内最终仍要分解成葡萄糖,还有藕粉、奶粉等也含糖。谷物和藕粉中的淀粉、奶粉中的乳糖都是糖类,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这些无糖食品中的多糖、双糖都会引起血糖升高。

值得糖尿病人注意的是,无糖食品还有许多假货。随着我国糖尿病人逐渐增多, *** 也看好了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各种五花八门的无糖食品便应运而生了,大多数消费者觉得,只要产品上写着“无糖”,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根本不知道一个“糖”字居然有这么多的讲究,那些不法经营者,就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来钻空子生成一些假的无糖食品。例如,有的无糖食品,标有小字“无糖食品”,欺骗消费者。事实上,无蔗糖不等于无其他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等)或双糖(乳糖、麦芽糖等),所以该类产品是无蔗糖产品,而不是无糖食品。有的却“偷梁换柱”,把蔗糖的替代品糖精充作甜味剂,更有的厂家,虽然明显标注“无蔗糖”,但在其配料中却标注加有白砂糖或葡萄糖,而蔗糖和白砂糖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正确对待无糖食品

有些糖尿病人把“无糖食品”当作必不可少的健康食品或减肥食品,这种做法不可取。无糖食品是糖尿病日常膳食食物的一种,应该按照一般食物对待。“无糖食品”中的甜味剂,主要由化学合成,这些化学合成甜味剂不提供任何能量与营养,只能满足口感需要。

值得消费者注意的是,“无糖食品”绝不能替代 *** 物的治疗作用,一定要遵医嘱进行正规治疗,不可迷信无糖食品的广告宣传而擅自放弃 *** 物治疗。

无糖饮料只是“看上去很美”

来源:科技日报

图集

视觉中国供图

无糖、低糖饮料能让众多管不住嘴又怕发胖的人,在享受喝冰镇甜饮料过足嘴瘾的同时,又少了很多“罪恶感”,因此在追求健康体型的人群中无糖饮料备受推崇——

这个夏天无糖饮料火了,贴着无糖、低糖标签的饮料已经开始向饮料界传统“大咖”可乐、酸梅汤、冰红茶等的“C位”发起了挑战。据24小时连锁便利店便利蜂统计数据,7月饮料销售上涨25%,其中代糖水饮、高纯度果汁和中高端牛奶增速明显。毕竟在炎炎夏季,这些无糖、低糖饮料能让众多管不住嘴又怕发胖的人,在享受喝冰镇甜饮料过足嘴瘾的同时,心里又少了很多“罪恶感”,因此在追求健康体型的人群中无糖饮料备受推崇。不过无糖饮料真的如人们心目中所想的那么完美吗?

喝无糖饮料能减肥?

*** :欺骗大脑后果很严重

“无糖饮料中的糖指的是游离糖,包括单糖(如葡萄糖、果糖 )和双糖(如蔗糖)。”天津之一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谭桂军介绍,但很多无糖饮料不仅甜,而且比很多有糖饮料还甜,这是因为添加了非糖类的甜味剂,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代糖”。

甜味剂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像我们常见的各类糖醇、甜菊糖等都属于天然甜味剂,阿斯巴甜、纽甜、糖精、甜蜜素等都属于人工甜味剂。“除了糖醇类的甜味剂,一般甜味剂通常甜度很高,通常是蔗糖的200至500倍,有的高达2000倍,用量很少就能够达到与糖一样的甜度。而且其在肠道中被吸收的速度要比单双糖缓慢,所以引起 *** 代谢的变化不是特别大。”谭桂军介绍,甜味剂参与到 *** 代谢中产生的热量实在是太微乎其微了,因此也可以视为0热量。

正是因为0热量,让很多人觉得把含糖饮料换成无糖饮料,有利于控制热量从而实现减肥目的。那这种0糖、0脂、0热量的饮料真的是减肥“神器”,减脂减重的人可以敞开了喝吗?

对此谭桂军表示,我们在减重门诊针对减脂减重的人群给出的治疗方案里,饮料还是建议喝白开水、矿泉水、纯净水。“所有甜味剂的原理都是在欺骗大脑,大脑接收到甜味信号后,却发现血糖没有上升,反而会增加对真糖的渴望,这样可能不利于减重。”

“此外,把无糖饮料当水喝,还存在很多其他的问题,比如无糖碳酸饮料,长期喝会使 *** 处于酸 *** 环境容易引起矿物质的流失,对牙齿也会有损伤;一些功能饮料中也会添加一些 *** ,长期饮用会对人的神经 *** 和心脏产生 *** 影响;对于儿童来说,喝多了饮料会影响食欲进而影响身体成长发育……”谭桂军强调,无糖饮料偶尔喝喝,对于减少糖摄入有所帮助,但是敞开了喝,并不提倡。

无糖饮料可以让皮肤更健康?

*** :皮肤衰老不能只让糖分背锅

“糖是加速衰老,损害皮肤的罪魁祸首”的论调受到不少人的追捧,不少美妆博主、演艺明星带头戒糖、断糖。在他们强大的号召力下,不少 *** 开始主动戒糖,并把其视为永葆青春的“救命稻草”。

这种论调的原理是,过量的摄入糖类,会加速身体的糖基化作用。当糖基化反应过量的时候,就会导致蛋白质纤维畸形和僵硬,从而导致衰老。

对此谭桂军表示,糖基化反应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在体内时时刻刻发生着,它产生的糖蛋白对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有着重要作用。皮肤衰老是身体各项因素综合的结果,对于新陈代谢旺盛的中青年女 *** ,糖化终产物会被代谢掉,根本无需特意去抗糖。

“其实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我们不提倡戒糖和断糖。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健委也一直强调的是减糖和限糖。”谭桂军表示,糖是我们 *** 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除非患有特殊疾病,必须禁忌以外,是否食用和食用的量都要根据身体情况来决定。

“而无糖饮料中除了甜味剂,可能还有其他添加剂,长期大量饮用,再加上肥胖、饮食长期不均衡等因素,可能反而会造成肠道菌群的失调,对皮肤产生不利影响。”谭桂军说。

无糖饮料可以预防糖尿病?

*** :糖尿病并非吃糖导致

有人认为,无糖饮料完全不含糖,因此不会造成血糖升高。甚至有人觉得,可以用无糖饮料来预防糖尿病。对此谭桂军表示,甜味剂是否会造成血糖升高,目前从临床医学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证据。

“因为几乎不参与 *** 代谢,所以甜味剂饮料不会使血糖升高,所以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偶尔通过饮用这种代糖饮料来解馋或改换口味。”不过谭桂军表示,对于喝无糖饮料能预防糖尿病,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并不是吃糖或者喝糖水导致患上糖尿病。

“很多研究发现,Ⅱ型糖尿病的发生和肥胖有关。”谭桂军进一步解释,肥胖者摄入能量过多,造成机体的肥胖,肥胖会影响胰岛的功能,发生“胰岛素抵抗”。此时为满足代谢的要求,胰腺必须分泌比正常量高出5—10倍的胰岛素。久而久之,过度 *** 胰腺分泌,胰脏发生疲劳,最终不能充分生成胰岛素,进而导致患上Ⅱ型糖尿病。

“如果单纯地喝无糖饮料,而对其他碳水化合物不加以节制,长期摄入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糖尿病等相关慢 *** 疾病的风险依然很高。”谭桂军表示,无糖并没有体现出减少糖尿病风险的优势,所以喝无糖饮料是不会有预防糖尿病的作用的。

谣言

无糖饮料中的人工甜味剂会致癌

“很多无糖饮料或者食品如果不增加甜味剂,口感会很差。”谭桂军举例说,比如酸奶,纯原味的酸奶非常酸,大部分人都很难接收,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必须要添加一些甜味剂。

但很多人一提到人工甜味剂,就觉得这种人工合成的物质会有致癌风险。对此谭桂军表示,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研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人工甜味剂会导致癌症。

“人工甜味剂会不会引起癌症已经属于老调重弹的问题。”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浩介绍,比如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发现沙卡林糖精在实验大鼠上引起 *** 癌,导致美国国会 *** 在含有沙卡林糖精的食品标签上写上在动物身上致癌的警告,后来发现沙卡林糖精在大鼠身上致癌的机制根本不存在于 *** ,因此到了2000年沙卡林糖精从致癌物名单上去掉了。

“其实能够产生甜味的物质很多,但是要真正拿到食品的‘上岗证’成为甜味剂,还要经过严格的检测。而且对于已经‘上岗’的甜味剂,各种标准也都限定了严格的安全使用量。”王浩介绍,以阿斯巴甜为例,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为安全摄入水平(ADI)。这个标准是通过动物实验证明每公斤体重4000毫克阿斯巴甜未出现 *** 反应, *** 上设定了100倍保险系数,4000除以100得出的ADI是40毫克的标准。这个摄入水平是非常安全的,相当于一个6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可以吃2.4克阿斯巴甜,换算成蔗糖,相当于每天吃掉500克,对一般人来说远远低于安全线。

根据我国现行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的规定,纽甜、甘草酸铵、甘草酸一钾及三钾、D-甘露糖醇、甜蜜素、阿斯巴甜、麦芽糖醇和麦芽糖醇液、三氯蔗糖等作为甜味剂,可以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食品。国际上也有严格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在监管方面,食品生产商都被要求必须在产品的标签上注明使用了的甜味剂成分与含量,“因此在标准内食用添加了人工甜味剂的饮料或食品,是没有致癌的风险的,大家可以放心食用。”王浩说。

责任编辑: 王坤朔

无糖食品真的可以放心吃吗?不懂这三个指标,你距离糖尿病很近!

  • 学知识,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
  • 更多健康科普,小大夫漫画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穆志静,无糖食品,蔗糖,甘蔗糖,甜菜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甜味食品,糖醇,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无糖蛋糕,无糖饼干,无糖面包,碳水化合物,血糖飙升,油炸食品,控制血糖,医学科普,健康科普

如何分辨“无糖”“0糖”“0蔗糖”“0卡”食品?了解这些让你放心选择

编者按: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标识“无糖”、“0糖”、“0蔗糖”和“0卡”的食品,深受年轻人及受众群体的追捧喜爱。这样的食品到底是不是真的不含糖呢,“0卡”到底是什么概念?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果糖和葡萄糖是“糖”家族中成分最简单的一对单糖兄弟,其化学分子式(C6H12O6)相同,却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其中果糖广泛存在于水果和蜂蜜等天然食品中,葡萄糖是动物和部分植物新陈代谢的中间物和主要功能物质。一个果糖和一个葡萄糖结合在一起就生成了双糖里的蔗糖。

蔗糖是从甜菜和甘蔗中提取的天然食品,在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白砂糖、赤砂糖、绵白糖、 *** 的主要成分都是蔗糖。蔗糖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应用广泛。

麦芽糖是由两个葡萄糖分子经过一个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常被加工为麦芽糖浆应用于食品加工中,是常见的增甜物质。

这些“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食用这些“糖”加工过的产品会升血糖,并产生能量。所以糖尿病人及相关人群需要合理避免食用这些含“糖”食品。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中“附录 C能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声称和比较声称的要求、条件和同义语”规定,"糖"含量“≤0.5g/100g(固体)或100mL(液体)”可称为“无或不含糖”,且其同义语可为“零(0)糖”;对于声称“无糖”、“不含糖”、“零(0)糖”的,应在营养成分表中标注“糖”,并且每100g或100ml中含量必须标注为“0”。

我们在食品中常见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安赛蜜、三氯蔗糖、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这些甜味剂都是可以代替“糖”添加在食品中提供甜味的。因此“无糖”食品也是可以有甜味的。

卡路里是热量的单位,通常用“千卡”来标示。大家在食品标签上看到的“千焦”也是热量的单位,1千卡约等于4.2千焦。

因为热量与减肥有关,所以“0卡”别具吸引力。

在食物的宏观成分中,碳水化合物(包括膳食纤维)、蛋白质、脂肪都会产生热量,只有水不产生热量。在甜味剂中,高倍甜味剂因为用量极少,热量可以忽略。而糖醇因为甜度低,所以用量大,热量不能忽略。在常见的糖醇中,赤藓糖醇因为几乎不被吸收代谢,所以国家标准中不对它计算热量,而其他的糖醇,比如木糖醇、麦芽糖醇、山梨糖醇等等,就都需要计算热量。

也就是说,要想实现“0卡”,那么主要原料就只能是水和赤藓糖醇,所以“0卡”的食物只能是"无糖"饮料。至于市场上的“0卡糖”,其实就是赤藓糖醇和高倍甜味剂的混合,只能用来作为食物饮料的添加成分,不应该单独作为食物。

实际上,选择食物没有必要过于纠结热量值本身,而应该关注热量来自于什么食物成分。比如:食品A由蛋白质、脂肪和淀粉组成,比例较为合理,是一款中规中矩的食品;食品B的热量与食品A相同,但是蛋白质少、含有大量的"糖",可以算得上大家通常所说的“垃圾食品”了;食品C虽然热量甚至要高一些,但是不含糖,蛋白质和膳食纤维都相当丰富,算得上是一款“健康食品”了。(综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 北京青年报)(制图:孙红丽)

传统月饼是主流 无糖新品受欢迎

临近中秋节,市民到超市选购礼盒水果。 本版 *** 均由 深圳晚报记者 张焱焱 摄

低糖月饼也成为市民购买的热门商品。

市民选购礼盒月饼。

深圳晚报讯 (记者 李超) 中秋临近,节日氛围越来越浓。近期,不少市民开始忙于采购月饼、水果等应节食品。节前市场供应情况如何?今年市民偏好哪种口味月饼?市面上又有哪些新口味月饼?近日,深晚记者走进多个大型商超及农贸市场,看看市民都有哪些“心头好”。

部分月饼 *** 上浮

传统口味月饼受青睐

在市区多家大型生活超市,商家早已将月饼、酒水等应节食品整齐摆放在一起,打造月饼“一条街”或月饼专区,供消费者选购。9月15日,在位于梅林的 *** 门店,深晚记者看到,不少市民正提前选购月饼。据 *** 相关采购人员介绍,今年8月底,各类月饼逐步上市各大卖场,各品牌月饼今年以流心口味作为主打,推出各类流心口味月饼,如莲蓉拔丝月饼、轻闲流心月饼、黑松露流心奶黄月饼等。

*** 后台销售数据显示,深圳市民最喜爱的月饼品牌仍为奶黄流心、双黄白莲蓉等,近两周月饼销售达到高峰,环比上涨超50%,整体销售同比去年略有上涨。

深晚记者走访时了解到,受原材料涨价因素影响,今年,市面上部分品牌月饼 *** 较往年有所上涨,上浮8%至10%不等。不过,中等价位的月饼礼盒依旧是市民的首选。华润万家方面就透露,门店200元左右价位的月饼礼盒被消费者选择的频率较高。

无糖代糖月饼走俏市场

消费者偏好预售购买

麦芽糖醇是无糖吗,麦芽糖醇是不是属于糖-第1张图片-

传统口味月饼受青睐,新口味月饼也吸引了不少市民选购。深晚记者走访时看到,香芋、紫薯等近两年的新口味依旧走俏市场。

此外,随着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市民青睐,今年,部分商家还推出了以木糖醇、麦芽糖醇、代糖等为原料的无糖、低糖口味月饼,受到不少年轻顾客和老年人的喜爱。在某电商平台,有月饼商家推出七星伴月广式无糖月饼礼盒,近期月销量就超过3000盒。据商家透露,这类月饼,利用木糖醇或多元糖醇代替易被 *** 吸收的蔗糖,使得糖食物既有糖味,又不会引起血糖过高。

而在销售渠道上,今年,不少消费者也更倾向于通过线上渠道购买月饼。华润万家方面透露,门店线上销售占比相比往年有所增加,消费者更喜欢直接通过线上选购、社区拼团、预售等方式去订购月饼、酒水及其他应节商品。

水果礼盒销量倍增

应季食品销量喜人

除月饼外,各类水果礼盒也成为节前市民购物车里的“香饽饽”。深晚记者在走访各大商超及农贸市场时就了解到,近期水果门店果篮、水果礼盒销量倍增,整体增长了两倍左右。其中,葡萄、柚子、李子、桃子等应季水果最受青睐。 *** 相关负责人就告诉深晚记者,近期门店奇异果礼盒、阳光玫瑰葡萄礼盒等备受市民欢迎,几乎供不应求。

秋风起,蟹黄肥。中秋前后,大闸蟹陆续上市。深晚记者走访时了解到,各大商家近期大闸蟹也有较好的销量。在天虹线上商城,深晚记者看到,商家推出了数百元至上千元不等的大闸蟹礼盒或礼券,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喜爱。

此外,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一站式”消费,部分商家还在节前推出了定制礼盒套餐。比如华润万家就推出“美心月饼系列+马爹利洋酒” *** 尊享礼盒,满足消费者家庭聚会及亲朋好友之间馈赠佳礼的需求。

来源: 深圳晚报

麦芽糖醇,是一种很好的糖替代品吗?3分钟带你搞清楚 ***

麦芽糖醇属于'糖醇(多元醇)类甜味剂,类似于赤藓糖醇和木糖醇。然而,麦芽糖醇着有其独特的特 *** ,与赤藓糖醇和木糖醇又完全不一样。

?目录:

什么是麦芽糖醇?

麦芽糖醇与葡萄糖相比如何?

麦芽糖醇是一种升糖甜味剂

?麦芽糖醇的潜在好处

?潜在的不利因素

常见问题

什么是麦芽糖醇?

麦芽糖醇是一种由淀粉分解产生的二糖,通常来自谷物或者红薯。

它的学名是4-0-a-吡喃葡萄基-D-山梨糖醇。 在结构上,麦芽糖含有两个通过键连接在一起的葡萄糖分子。

当氢化后,麦芽糖会变成麦芽糖醇,其中包含结合在一起的葡萄糖和山梨糖醇分子。

麦芽糖醇与葡萄糖有何不同?

两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血糖指数

许多含有麦芽糖醇产品上的“无糖”标签,具有很大的误导 *** 。仅仅因为麦芽糖醇不是糖,并不意味着它不能增加血糖水平。

一般来说,部分麦芽糖醇可以被小肠中的酶消化(主要是双糖酶将复杂的糖分解成简单的葡萄糖)。

出于这个原因,虽然麦芽糖醇不会像糖/葡萄糖那样引起血糖水平的显著升高,但它仍然是可以升高血糖的,只不过血糖指数比较低而已。

葡萄糖的血糖指数为100,而麦芽糖醇的血糖指数为29-35。

因此,对于试图调节血糖水平的人来说,了解麦芽糖醇对血糖的影响,并加以考虑是比较重要的。

(2)熔点

麦芽糖醇的熔点低于糖。

麦芽糖醇的熔点约为146-153°C,而食糖的熔点为160-186°C

对于那些希望将甜味剂用于烘焙或烹饪的人来说,意味着麦芽糖醇是可以直接替代糖的。而且不需要担心麦芽糖醇在高温度下不会融化。

(3)甜味和味觉特征

虽然葡萄糖和麦芽糖非常相似,但麦芽糖醇不像糖那么甜,麦芽糖醇的相对甜度约为食糖的 90% 。

也就是说,只需比食谱要求的糖量多添加大约10%的麦芽糖醇,就可以抵消这种甜度差异。

因此,如果不介意甜度不够的话,麦芽糖醇可以用作天然的糖替代品。

麦芽糖醇的潜在好处

由于其独特的特 *** ,麦芽糖醇对使用它的人有一些潜在的好处。

  • 与糖相似的甜味,卡路里更少

与其他糖醇相比,麦芽糖醇的味道更接近于食糖。但是它的能量会相对更低一些,每克麦芽糖醇的能量为2.1~2.4 卡路里,而葡萄糖为4 卡路里

使用麦芽糖醇作为糖的直接替代品也可以减少总卡路里摄入量并有助于减轻体重。

话虽如此,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不应该摄入大量的糖(或麦芽糖醇)。

  • 抑制口腔细菌并降低 *** 风险

众所周知,过量摄入糖会增加患蛀牙的风险。 而麦芽糖醇并不会增加 *** 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可以在口香糖中找到这些甜味剂的原因。

并且美国食品和 *** 物管理局 (FDA) 指出,“坏”口腔细菌不能像处理糖那样代谢麦芽糖醇,因此它们不能产生酸,牙菌斑也就不会那么容易形成。

虽然一些研究结果似乎表明麦芽糖醇是可以降低牙菌斑,然而还是要保证 *** 良好,并且遵循健康饮食习惯,这对于预防 *** 更重要。

潜在的不利因素

与大多数食物和甜味剂类似,麦芽糖醇也有潜在的缺点。除了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外,麦芽糖醇在较高剂量下可能会引起一些消化不耐受的症状。

  • 腹泻

麦芽糖醇在高剂量下可能是具有通便作用,并且引起腹泻。而低到中等剂量的人没有看到这种效果。

相关的研究中指出:

?每天10克不会导致任何参与者出现腹泻症状;

平均剂量为63克的麦芽糖醇导致12名参与者中有 6 名出现腹泻;

当平均剂量达到69g时,12名参与者中有8名出现腹泻

由于这些剂量是一次 *** 消耗的,因此如果是全天分散剂量可能并不会产生相同的效果。

但如果是大剂量(每天> 50克)麦芽糖醇可能会导致胃肠道问题,例如腹泻。

经常面临的问题

1) 麦芽糖醇可以帮助减肥吗?

这要视情况而定,想达到显著减肥效果不太可能,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用麦芽糖醇代替日常的糖摄入量,这样会降低能量摄入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可能会导致轻微的体重减轻。然而,使用零卡路里甜味剂可能会比麦芽糖醇有更好的效果。

2) 哪些食物含有麦芽糖醇?

许多不同的食物都含有麦芽糖醇,包括烘焙产品、口香糖、巧克力、无糖糖果、甜味混合物等。

3) 麦芽糖醇是否有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

麦芽糖醇的每日摄入量尚未确定,除了较高剂量的消化问题外,几乎没有证据表明有害。

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 *** 会 (JECFA) 对麦芽糖醇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决定给予其“未指定每日摄入量”评级。

4)麦芽糖醇是一种很好的糖替代品吗?

这个问题的 *** 取决于不同情况和不同人群对甜味剂的要求。如果是为了寻找一种甜味剂的话:

  • ?尝起来像糖
  • ?含有更少的卡路里
  • ?血糖指数较低

这可能是比较好的糖替代品。但要注意的是,它并非零卡路里,同时也是会升高血糖的,而且较高剂量(>50g/天)时可能出现胃肠道不耐受症状。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健康知识科普#?#谣零零计划#?#南方健康#?

为啥那些标着“无糖”的食品却还是可以很甜?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营养常识的普及,“吃糖过多不利于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少糖”成了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之一。“无糖食品”,也就成了健康饮食的一大方向。

不过,喜欢“甜蜜”是人类天生的口味偏好。很多人在口头上大谈健康,而在行动上却选择甜味。做出“无糖食品”并不难,但“无糖而甜”才是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甜味剂从十九世纪就开始得到应用

十九世纪末,糖精面世以来,“有甜味而不是糖”的甜味剂就一直在批判和质疑中默默地赢得更多的拥趸。一百多年的发展,市场上有了很多种甜味剂——有合成的,有天然的;有甜度极高的,也有 *** 便宜量又足的;有“甜味纯正的”,也有“后味发苦”的……

对于饮料类食品,这些“高甜度、无热量”的甜味剂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月饼等烘焙食品中,它们的空间就很有限。原因在于,糖在这些食品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提供甜味,还负责结合水分、增加稠度,甚至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等等。高甜度甜味剂只能解决甜的问题,而对这些作用 *** 为力。如果使用它们,这些食品的口感就会大大受影响。

无糖月饼里面的麦芽糖醇到底是什么

近几年“无糖月饼”越来越多,而味道和口感似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配料表和营养标签上可以看出,它们的确不含糖,而出现了诸如“麦芽糖醇”的东西。

这个麦芽糖醇,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在化学上讲,“糖”是指“多羟基的醛或者酮”。醛和酮的特征基团是一个羰基,可以加上一个氢原子而变成“醇”。这样来自于糖的“醇”就被称为“糖醇”。

麦芽糖醇就是麦芽糖加氢还原而得到。在生产中,它是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浆,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就得到了麦芽糖醇。

催化加氢是个“化学反应”,所以糖醇跟传统的“天然产物”就有了不同的出身;但它们毕竟来源于淀粉,跟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等纯粹的“化学合成产物”也有明显的不同。如果非要给其“天然”还是“合成”的标签,也就会争得不可开交。

麦芽糖醇有甜味,比麦芽糖还要甜一些,不过不如蔗糖那么甜。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消化吸收之后引发的胰岛素变化等一系列生理反应。麦芽糖醇被吸收的比例很低,对血糖的影响比蔗糖要小得多,所以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糖醇食品对于控制血糖是有利的。它们也不会被口腔中细菌所发酵,也就不会导致 *** 。

除了消化吸收率低,被吸收的糖醇在代谢之后产生的热量也比相同量或者相同甜度的糖要低得多。中国的国家标准规定,糖醇的热量值按“10千焦/克”来计算——这个热量值,稍高于纤维“8千焦/克”,大大低于糖和淀粉的“17千焦/克”。而比较特殊的赤藓糖醇,则是按照0热量来计算。跟糖相比,糖醇在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时,对于控制体重就会友好一些。

虽然已经不是糖,但是在食物中,它还是能有保水、增稠和填充的作用。这些特 *** ,使得糖醇可以在糕点、冰激凌之类的食品中很好地代替糖。

“糖醇”本身的热量不可忽视

需要强调的是,糖醇并不像其他的那些高效甜味剂一样“无热量”。因为甜度不高,它们在食品中的用量比较大,产生的热量也还是不可忽略的。换句话说,它们在热量和影响血糖方面,只是“比蔗糖要好很多”,而不是“没有影响”。此外,大量食用糖醇可能导致腹泻——好在这个“大量”的数值也确实有点大,对于成年 *** 约是每天90克麦芽糖醇。正常情况下,人们可能也不会吃到这么多。

麦芽糖醇只是糖醇的一种。把不同的糖加氢还原,可以得到不同的糖醇,现在常用的还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赤藓糖醇等等。跟麦芽糖醇一样,它们不会导致 *** ,对血糖的影响很小,相同甜度下热量比糖要少得多,摄入量过高可能导致腹泻。不过不同的糖醇在具体特 *** 上有所不同,比如木糖醇的甜度比蔗糖还要高一些,而“安全摄入量”要低一些, *** 推荐控制量是每天50克,而儿童是每天20克——这个量也不算少,但如果不加以节制的吃,也还是可能超过的。(松鼠云无心)

无糖标签的食品是否真的“无糖”?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第三大威胁人类健康的慢 *** 疾病,在我国就有近1亿的糖尿病患者。所以很多商家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商机,为迎合大众追求“健康绿色饮食”的想法,从而打出“糖尿病专用食品”、“无糖食品”等宣传口号。

但是,贴了无糖标签的食品是否就真的 *** “无糖”呢?

无糖食品的“真面目”

市面上的无糖食品一般是指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的甜味食品,但是无糖食品可含有糖醇(包括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替代品。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无糖或不含糖”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

为什么无糖食品吃起来还是甜?

因为食品中添加的甜味剂的作用。目前,在无糖食品中常用的甜味剂有几类:

一类是糖醇类:如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等,甜度与蔗糖差不多;

另一类是非醇类化学合成的:如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AK糖)等,它们的甜度高、用量少、热值小;

还有一类天然甜味剂:如甜菊糖、甘草酸二钠,因为是天然的,安全 *** 较高。

虽然这些甜味剂不会参与血糖的代谢,但不 *** 长期食用不会给身体带来其他负担。高效甜味剂有 *** 食欲的作用,可能引发肥胖,即使是多数人看好的糖醇类在过量摄入后也可以引起腹泻,少数腹泻效应虽然小,吸收后从尿液排出也会增加 *** 的负担。

无糖食品适合糖尿病患者吗?

1.无糖食品表面上“无糖”,实际上这种食品多为饼干、糕点类, *** 过程中所使用的精制米、精制面,本身就有升高血糖的危险。

2.无糖食品在加工的时候使用不会使血糖升高的甜味剂替代添加糖,一般来说,代糖在允许范围内使用是安全的,但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青少年还是要避免长期大量食用。

3.无糖食品往往为了保证口感,会添加较多的脂肪,吃得多了不仅会使血糖升高,还有高血脂的风险。

当然,并不是说无糖食品也有“糖”,糖尿病人就要杜绝食用无糖食品。糖尿病患者可以吃,但是要把这些食品折算进主食中,定量食用。

比如说一天的主食定量是5两,如果已经吃了1两无糖饼干,那就只能再吃4两主食了。

正确选择无糖食品

1.看清配料表:无糖食品配料中并不含有糊精、麦芽糖、淀粉糖浆、玉米糖浆等系列的淀粉或者它的水解产物,只会含有一些糖醇类的物质,但要尽量少选择含有阿斯巴甜、甜蜜素、安塞蜜等甜味剂的产品。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所谓的无糖食品,在食品标签中仅笼统地标着使用了“甜味剂”、“复合甜味剂”等极不规范的名称,而不注明甜味剂的真实化学名称。

2.看营养成分:有些无糖食品的糖醇类含量少,而能量却不低的原因可能在于含有大量的油脂类,这种食品就要少吃,降低脂肪过多引起的风险。

人类的机体很复杂,是个天然的化学反应器,即使是市面上合格的无糖食品也含有大量的淀粉,吃多了还是会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波动,因此,糖尿病患者还是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在摄入碳水化合物的同时,多食用粗粮和高膳食纤维的食物,以减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的速度,保证血糖的平稳。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还要警惕 *** 糖的陷阱,有的食品吃起来不甜,但是糖的含量却是相当地高,例如肉干、肉脯、话梅,红烧类菜,烧烤酱、番茄酱等调味酱汁,调制咖啡和豆浆等这些都是藏糖高手,对于这些食品,要尽量少吃或不吃。

标签: 糖醇 麦芽 无糖 是不是 属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