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形成的养鱼库
三峡水库是个人工“湖泊”,面积达1084平方公里,经过的地方包括湖北和重庆的21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它是三峡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人工堰塞湖,平时主要做蓄水之用。
三峡工程1994年开始动工,2003年6月1日水库开始正式蓄水发电,到今年,恰好20年。
三峡大坝的蓄水时间长达20年
为了保护三峡水库的水质,国家规定水库区禁渔,没了人工捕捞,水库里的鱼儿们可以顺其自然地生长,三峡水库俨然成为了鱼类的天堂。
那么,疯涨了20年,水库里的鱼长势如何,更大的鱼又长到了多大呢?
三峡水库的蓄水位是175米,总蓄水量能达393亿立方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当初有113万人离开老家,搬到外地居住,成为一代三峡 *** 。从1997年11月截流成功后,水库多次完成175米深度的蓄水任务。
三峡水库的蓄水位是175米,总库容是393亿立方米
作为长江流域更大的水库,蓄水量达标,鱼的生长环境也越来越好,鱼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带着整个长江的鱼类都增多了。
长江中的大鱼们
要想了解三峡水库的鱼,我们还需要先看看长江的鱼类大小情况。
长江上游有白鲟、胭脂鱼这样的珍稀物种,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原鲤。曾经,岩原鲤的数量少到一年都捞不着几条,但这两年数量明显恢复。
长江江津段的护鱼员在他的日常巡逻工作中经常能看到珍稀的鱼类,这得益于国家的严格保护和禁渔工作。
粗略统计,长江里大约有420多种鱼类,比如长江鲟、中华鲟这类长江特有的鱼类,还有武昌鱼这样的老居民。
长江流域里特有的三种鲟鱼
中华鲟是长江中个头更大的,号称长江鱼王,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一般来说,中华鲟能长到0.5米到1米多,但更大的能长到5米。
中华鲟的数量少,一个原因是它挑食,它主打吃鱼,别的软体动物或者甲壳类动物,它都不太感兴趣。
第二个原因是,它对居住环境要求也高,产卵还要专门挑地方,属于洄游 *** 鱼类。夏秋的时候,平时生活在长江口外的中华鲟就要千里跋涉,游回长江,经历3000多公里的拼搏,回到金沙江去产卵。
中华鲟是洄游 *** 鱼类,每年会洄游产卵
中华鲟会守着幼崽成长,等它的孩子们差不多长到15厘米了,就再次拖家带口地回到长江口外生活。它们就这么在长江中游来游去,生生不息。
中华鲟的寿命在动物中算长寿的,它们最多能活40年,即便这样,它们仍然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可想而知这种鱼有多珍贵。
中华鲟又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上世纪70年代,中华鲟的统计数量是1万多只,1981年1月,葛洲坝水电站开始截流,此后,中华鲟的数量骤减,到2000年的是竟然只剩了363只。2000年以后,长江水产研究所和中华鲟研究所加起来,每年顶多能捞到20多只。国家赶紧行动起来,对中华鲟进行了保护,并进行人工增殖。
2017年,重庆忠县有人意外捞起了一条中华鲟,体长1.8米,相关部门得知后,赶紧进行救治,并将它放生。
2022年,浙江余姚有位姓沈的渔民又捞起了一条2米长的中华鲟,这位有着30多年打鱼经验的老渔民兴奋表示,这是他捕鱼生涯中见过的最长的中华鲟。他称了一下,这条中华鲟有100多斤重。
2022年浙江余姚有渔 *** 外捕获了一条两米长的野生中华鲟
用最快的速度留下影像资料后,他赶紧把中华鲟放回了江里。其实,这位渔民曾经总共捞到过20多条中华鲟,但从来没有一条像这次这么大。这表示,近年来长江的禁渔工作,确实让鱼类欢快地成长了。
2022年4月,湖北宜昌也发现过一条大个头的中华鲟,人们测量后,发现它的体长有3米多,体重接近350斤,但很可惜这条鱼搁浅了,要是它继续健康地成长的话,真有可能长到5米多,成为个头更大的中华鲟。
不过,这个事件依然让人感到兴奋,因为这条野生中华鲟的出现,意味着长江里肯定还有其他的野生中华鲟,说明长江的保护工作有肉眼可见的巨大成效。
不过三峡大坝的存在最初阻断了洄游 *** 鱼类的洄游道路,因此很多人认为三峡水库里大概率是没有这类鱼的。事实上,如今在三峡水库中数量最多,最常见的鱼,是像草鱼、青鱼、鲢鱼等的四大家鱼,现在的体型都不得了。
最常见的就是四大家鱼了
2015年时,就有渔民捞到过400多斤重的青鱼,由于鱼太大太重,它挣扎的时候差点把渔船掀翻。
青鱼长到2、3百斤不是稀奇的事,虽然它的理论体重只有150斤左右,但确实有人捕到过超过理论体重的青鱼,还不是一两回。
除了青鱼,三峡水库的鲶鱼和鳙鱼也能长到300多斤,只是它们的寿命没有中华鲟长,一般来说体重不超过100斤。根据人类发现的状态,有些老寿星鱼机灵 *** 在水底,体重超标了,也没有被人发现。
家鱼藏得越深,体重可能就越大
作为中国的的之一大河,长江的神秘不是那么容易探索清楚的,生活在长江里的鱼究竟有多少种,能长多大,我们都不能肯定。
比如我们通常认为鲶鱼只有十多二十斤,那只是因为养殖类的鲶鱼只长到这么大就被运到市场上卖掉了,其实在野生的环境中,没有捕捞和人工干预,它们还能长的更大。
鲶鱼不挑食,繁殖的也快,早在19世纪, *** 就发现过600多斤的大鲶鱼,那体长都快赶上中华鲟了。
鲶鱼的繁殖速度其实很快
发现能长到几百斤的大鱼后,人们夸张地形容,鱼成精了,但其实是它们本来就有长那么大的潜质。
长江鱼类的生长恢复
长江上虽然修了三峡大坝,但为了让中华鲟这样的洄游 *** 鱼类好好成长,大坝在设计的时候就留了鱼类专用通道,方便它们进出。
2022年初,位于云南镇雄县的鱼洞生态观测点发现了4种珍稀鱼类,它们都是长江上游特有的鱼类。并且,经统计,赤水河云南段的鱼类,2020年时只有36种,这次监测发现已经恢复到42种了。
工作人员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鱼洞生态观测点记录监测情况
珍稀鱼类回归,再一次说明禁渔工作和水质保护工作的成功。
2020年,三峡水库在十年禁渔令之后,再一次下令进行十年禁渔。2022年捕捞到的中华鲟正是在这样的利好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2023年1月,长江荆州段,荆州市 *** 再次往长江里放入16.5万尾人工繁殖的中华鲟鱼苗。
人们往长江投入大量的人工繁殖中华鲟鱼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待这个十年的禁渔期结束后,这批小鱼苗能长到多大,自主繁殖后,它们的数量又将增加多少。
2022年6月,三峡水库已经完成了联合生态调度试验,在主要鱼类的产卵时间段内,水库增加放水,促进漂流 *** 鱼类繁殖。这是水库在发挥它的生态调节功能。
三峡水库在发挥生态调节功能
据估计,三峡大坝下游仅宜昌段到宜都段范围内的鱼类产卵量,能够达到4亿颗。
人工繁殖加生态保护,长江里的生物多样 *** 增加指日可待,再加上十年禁渔,很多鱼都可以趁此机会繁育2、3代子孙。以后,人们会更频繁地发现长江里有大鱼出没。
持续长江生态保护工作,鱼类种群恢复效果会更显著
*** 长江孕育了独特的生态 *** 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从春季禁渔到常年禁渔,长江的处境一直深受关注,禁渔的效果逐渐显现。
禁渔不到3年,人们就能在江边经常看到成群结队的野生鱼群。这不,最近四川泸州就出现了似曾相识的一幕:当地居民在岸边投喂红嘴鸥时,水面之下出现了众多前来抢食的野生鱼,鱼群 *** 游弋,欢快异常。
当地居民笑称,这是要把野生鱼养成观赏鱼的节奏。也有人表示,这才禁渔3年不到,难以想象7年以后的鱼群会是什么样!上有 *** 的红嘴鸥,下有热闹的野生鱼,此情此景恰好对应了“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生态美景令人惊叹。然而,这样的场景在禁渔之前却很少出现。
因为在禁渔的前两年,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就对长江的鱼类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地点还选在了历史资源较为丰富的中游河段,但结果却不尽人意。2018年5~6月和9~10月,宜昌、 *** 、洪湖、武汉和湖口五个江段的资源采样调查表明:长江中游的鱼类资源已经濒临枯竭。
根据模型估算,长江中游五个江段的鱼类资源总数不到1200万尾,总重量不到4500吨,鱼类资源的储量几乎可用“暗淡”二字来形容。和“新安江鱼库” *** 相比,长江中游的存鱼量“微乎其微”, *** 每年放流的鱼苗就有1000万尾,资源蕴藏量更是高达15万吨,差距一目了然!
***
长江中现在到底还有多少鱼?最新的一项调查研究给出的结果是:总数量为8.86亿尾,总重量约为12.48万吨。而在历史上,长江曾被誉为中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野生鱼的捕捞量曾占全国捕捞总量的63%~ *** %,是国内更大的淡水鱼基地。长江12.48万吨的鱼类总储量,仅相当于50年代的27.36%,60年代的30.9%,生产能力已退居二线。
研究表明,长江的渔业资源由盛转衰,野生鱼群并非渔民所认为的那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酷渔滥捕、污水排放、水利工程兴建加剧了资源的流失速度。如果再不及时禁渔保护,长江渔民就将陷入竭泽而渔的困局。
保护长江,调查先行。在长江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我 *** 展开过两次大规模调查。之一次是在1973~1975年,由长江沿线的六省一市负责,调查的初衷并非单纯为了摸清鱼的种类、数量,更重要的是掌握鱼群的习 *** 、分布规律,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70年代是长江渔业的兴盛时期,以鲟鱼、刀鱼、鲥鱼、鳗鱼为 *** 的经济鱼种在渔获中占有重要比重,刀鱼、鲥鱼作为“长江三鲜”中的名鱼更是备受关注。沿江省市依据鱼汛、渔具渔法组建成了专业的捕捞队,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江西等江段均是主要渔场。
每年4~9月,长江渔民闻“汛”而动,出动的渔船多达数千艘。其中,刀鱼渔获量在1973年达到370万公斤的巅峰成绩,鲥鱼的产量在1974年达到150万公斤,同样创下了“前无先例,后无来者”的战绩。令人遗憾的是,70年代的调查并没有充分揭示出长江刀鱼、鲥鱼的资源危机,“三无船舶”日益盛行,非法捕捞日益猖獗,长江的鱼群也日益疲弊。
时隔40多年,我国于2017~2021年再次对长江全流域进行了资源调查,这次调查的目标明显转变,以资源保护为主,但是从种类和数量来看,结果都不容乐观。
据资料记载,长江的历史鱼种多达443种,大型鱼有长江白鲟(可达7米),中华鲟(可达5米),中型鱼有青草鲢鳙、胭脂鱼、鳤、鯮、大口鲇,小型鱼有黄颡鱼、鳊、鲫、鳅鮀等,一条江串联了中国淡水鱼的基因库。但最新的调查只采集到了323种,降幅高达27%,消失的物种包括鲥、鯮、白鲟、昆明鲇、中臀拟鲿等等,这意味着遗传资源存在缺失。
最后的白鲟
中华鲟放流现场
两次调查的目的、结果大相径庭,对比反映出了长江生物资源的危机。正因如此,十年禁渔才显得分外重要,人们也更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渐成为 *** 。禁渔以来,生态恢复的迹象并非偶然的个例,不仅发生在四川泸州,还发生在江苏镇江、安徽滁州、湖北宜昌、重庆万州等地,各地野生鱼群聚群出现,在无人机航拍 *** 、 *** 和 *** *** 中清晰可见。
湖北省还在全国率先试点了生态捕捞工作,鲁湖、武湖、野猪湖等五个湖库均处于禁渔范围内,但湖鱼的数量超出了实际承载量,出现了“鱼满为患”的情况,这是禁渔初期所始料未及的。在生态学中,鱼类过度繁殖、储量超额都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失衡,湖泊的初级生产力将无法满足鱼类的生长需求,最终的结果就是走向崩溃。
生态捕捞不同于“大小通吃”、“绝户式”的捕捞,而是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兼顾生态和经济:只捕放养的经济鱼类,不捕受保护的土著鱼种;网目尺寸不低于8cm,4斤以上的大鱼方能起捕。捕捞结束后,渔场人员还会补充一定的增殖品种、规格和数量,优化鱼类的群落结构。
湖北省的生态捕捞是一项有益的尝试,但范围限于保护区中的湖泊和水库,比如:湖北大冶市已确定在2022年12月实施生态捕捞,作业区域仅限于红星湖、尹家湖。那么问题来了,7年之后,长江的野生鱼是否也会繁殖过度、“鱼满为患”呢?
首先,禁渔十年看似久远,但野生鱼繁殖的代数却很有限,不会出现无限增殖的情况。比如:四大家鱼在10年内只能繁殖2~3代,种群增长曲线并非“J”型;中华鲟等大型鱼初次 *** 成熟的年龄为9~14龄,10年内最多只能繁殖1代,后代种群的增量有限。
再看繁殖规模,长江的亲鱼资源较上世纪50~80年代大幅衰减,恢复亲鱼的繁殖规模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以四大家鱼为例:在60年代,从重庆到江西彭泽共分布有36个大型产卵场,产卵规模高达1000~1300亿粒。2000年以来,产卵规模急剧锐减,2007年的卵苗发生量降至1亿尾以下,2022年逐渐恢复到了20亿尾,但整体仍处于衰退状态。
其次,长江的自然环境复杂多变,水质污染、 *** 阻隔仍影响着亲鱼的繁殖、幼鱼的生长。受气候因素影响,鄱阳湖今年提前进入枯水期,大量野生鱼群搁浅在“鱼坑”中,10公斤以上的大鱼不在少数。过早退水给成年的亲鱼资源造成了严重损失,这也提醒我们,长江的水文环境不同于实验室环境,“水下精灵”时刻都面临着挑战,这将关乎十年禁渔的最终成效。
最后,长江是世界生物多样 *** 更高的河流之一,复杂的食物链、食物网构成了健全的营养结构,各类鱼种此消彼长,相互制约,捕食关系有效控制了鱼类的总数。所以,长江不会因为禁渔就出现“鱼满为患”的局面。
查干湖年年捕,还年年有大鱼的原因找到了,并不是洗澡鱼,那是啥每年的12月中旬到春节前这一段时间都是查干湖当地渔民最忙碌的季节,因为这个时间是查干湖冬捕的黄金时间段。今年从开捕到现在查干湖已经捕捞上来了119万斤鱼,甚至还在近日出现了一只单网产量超过50万斤的超级大红网。#
查干湖的鱼对多数朋友来说一直是个“谜”,每年查干湖冬捕都能捕获上几百万斤的鱼,厉害的是还年年都能捕获到大量的一二十斤的大鱼?
可能不少人给出的 *** 是:“无他,唯洗澡鱼尔。”
另一个跟“洗澡”相关的水产品是阳澄湖大闸蟹,据报道,2021年阳澄湖大闸蟹的总产量在10940吨,2022年的总产量为9400吨。可市场上顶着阳澄湖大闸蟹的牌子卖出去的大闸蟹数量远不止于此,所以很多人说阳澄湖卖“洗澡蟹”。其实阳澄湖卖的并不是洗澡蟹,仅仅是一些商家为了 *** 的大闸蟹故意挂的阳澄湖的牌子而已,就如同一个商家所说,挂上阳澄湖大闸蟹的牌子之后,大闸蟹的销量一下就好了很多。
其实,查干湖的鱼也并非洗澡鱼。
何为洗澡鱼?野生鱼类因为生活在野生水域,活动范围广,饲料来源相对较少,鱼的活动量更大,其生长速度慢,肉质紧实,口感更好,自然 *** 也就更贵一些。养殖鱼因为养殖户会定期投喂饲料,所以营养物质来源丰富,生长速度快,加上养殖水塘水域较小,鱼的活动空间有限,活动量有限,鱼的肉质和味道都要差很多, *** 也更便宜。一些 *** 商贩见到野生鱼和养殖鱼的 *** 相差甚远,就会把养殖鱼提前捞出放入自然水域养殖一段时间,然后再冒充野生鱼高价贩卖。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种“洗澡鱼”的判定并不容易,就导致很多消费者虽然花了野生鱼的价钱,吃的却并不是真正的野生鱼。
洗澡鱼确实存在,比如广东、湖南一带的渔民会在鱼塘枯水期的时候将能上市的鱼捞出放入小溪之中养殖一段时间,然后上市销售,卖的 *** 并不便宜,但是却能得到当地消费者的认可。主要是因为这种“洗澡”的方式是让鱼在山泉水中生态养殖60天以上的时间,而且在这期间不投喂饲料,不使用肥料和鱼 *** ,60天的时间足以让鱼消耗掉身体内多余的脂肪和腥味,这样鱼的味道更好,瘦身30%左右之后口感也更好了。
为什么说查干湖的鱼不是洗澡鱼?
首先,给鱼“洗澡”在查干湖无法实行。
上面提到的“洗澡鱼”是将鱼塘中养殖的鱼捞出后放入山涧河流中饲养,后续捕捞难度很低,而且简单设置上下两道 *** 网就可以防止放进去的鱼跑掉。而查干湖水域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周长达到了104.5公里,蓄水量超过6亿立方米,投放进去的鱼是无法保证之一时间捕捞到的,如果真是洗澡鱼,投放10万斤进去,最终才捕捞5万斤出来也并不稀奇。
再者说,每年查干湖的捕鱼量都在300万斤左右,这300万斤鱼靠从外地一车车运输到查干湖,也并不是一个小工程,不仅不能让放鱼这件事泄露出去,还要保证放进去的鱼长时间养殖不会出现大面积死亡,可想而知其难度有多大。
其次,查干湖没有必要这么干。
因为查干湖如果真的是洗澡鱼,就砸了自己的金字招牌,每年光头鱼的拍卖 *** 就高达几百万,2021年,查干湖38斤“头鱼”拍出2999999元的 *** ,而且查干湖冬捕上来的鱼 *** 也是普通鱼的2-3倍,就拿产量更大的胖头鱼来说,普通胖头鱼10元一斤,查干湖的胖头鱼能卖到30元一斤。有如此高的利润,谁还愿意去干砸招牌的事。
查干湖年年丰收,不靠洗澡鱼,那靠什么?
查干湖大部分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地理位置为东经124°03′-124°34′,北纬45°09′-45°30′,当地的年平均气温为4.5摄氏度左右,受当地气候的影响,查干湖中的鱼一年的生长周期并不会很长,所以其生长速度极其缓慢,2014年王继隆等学者对查干湖等东北湖北研究后指出,查干湖的鱼生长速度普遍缓慢,就拿鳙鱼来说,查干湖鳙鱼7、8年才能长到10斤左右,而相同年限在南方至少能长到20斤。
生长速度慢,每年还要大量捕获,为了防止查干湖的鱼类资源受到 *** ,当地的渔民每年都会向查干湖中投放1000万“鱼苗”,当然这个鱼苗可不是大家认为的刚出生的那种鱼苗,其是体长5-8寸,重2两左右的大鱼苗,这样可以有效保证投放进去的鱼苗的成活率。
另外,查干湖冬捕采用的网是6寸渔网,小鱼可以轻松穿出网口逃跑,而只有那些十几斤、几十斤的大鱼才会被捕捉到。
最后一个就是定量定期捕捞,查干湖冬捕是从每年的12月中旬持续到第二年的2月末,而在这期间也不是无 *** 捕捞,渔场会根据每天的销售情况,以产定销来调整冬捕的范围。
朋友,看到这,你还会认为查干湖冬捕的鱼是洗澡鱼吗?
买鲫鱼时,学会分清“公母”很重要,牢记4诀窍,鲫鱼鲜香肥美爱吃鱼的人都知道,鲫鱼味道鲜美,尤其是用来炖鱼汤,而现在市面上的鲫鱼大多是人工养殖的鲫鱼,这种鲫鱼也叫做“工程鲫”,像是那种野生的鲫鱼,说句实话,在市场上真的是比较少见的。
那么我们在买鲫鱼时,该怎样挑选才更好呢?很多人挑选鲫鱼的 *** 就是看个头,认为鲫鱼越大的越好吃,所以很多人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鲫鱼也分为雌雄的,而这其实就和我们平时吃鸡肉一样,同样时鸡肉,公鸡肉和母鸡肉的口感和味道有很大区别。
而鲫鱼也是这样的,所以今天咱们就说说:买鲫鱼时,如何辨别公母,只需要牢记4个诀窍,保证挑到的鲫鱼个个鲜香肥美。
买鲫鱼时,学会分清“公母”很重要,牢记3诀窍
诀窍一:看鱼鳞大小
鱼鳞是鱼类皮肤的衍生物,主要起到保护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从鱼鳞的形状大小,以及厚薄来获取鱼的各种身份信息,鱼鳞其实和树木的年轮差不多,像是同一种鱼,鱼鳞越大的说明鱼的年龄也就越大,随着年龄的增长,鱼鳞不仅会变大而且还会变厚。而这种差别,其实也存在同种鱼类的雌雄上。
那么如何从鱼鳞判断鲫鱼的公母呢?
其实 *** 也很简单,因为雄鲫鱼的鳞片要比雌鲫鱼的鳞片大,所以在我们挑选鲫鱼时,如果个头差不多的鲫鱼,鳞片大的就是雄鲫鱼,鳞片小的就是雌鲫鱼。
诀窍二:看鱼头
个头大小差不多的鲫鱼,一般公鲫鱼的鱼头占据整个身形的比例是比较小的,而母鲫鱼的鱼头占据整个身形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这就好比是我们平时说一个人的身材好坏,常提到的“九头身”,说的就是一个人的身材比例比较完美。而鲫鱼也是这个意思,同等体型下,公鲫鱼的特点就是身大头小,而母鲫即使有和公鲫鱼一样的身形,但是因为头的占比比较大,所以显得身形较小,实际上两者身形是差不多的。
诀窍三:看身形
母鲫鱼的身形一般是呈现短粗的形态,而且如果是你发现鲫鱼鱼肚子比较饱满的话,那么一定是母鲫鱼,因为母鲫鱼肚子里一般会有很多的鱼籽。
而公鲫鱼的身形一般是比较修长的形态,也就是比较苗条,所以辨别鲫鱼的公母,可以从鱼身的长度来判断。
在同等重量的前提下,鱼身长度比较长的是公鲫鱼,相反鱼身长度比较短的则是母鲫鱼。
举个简单的例子:
这就好比是两个人,一个身高180厘米,体重150斤,而另一个人身高160厘米,体重同样是150斤。
诀窍四:摸光滑程度
母鱼摸起来时,会比较润滑,而公鱼摸起来则会比较粗糙,尤其是在母鱼产卵的季节,因为会分泌一些物质出来,所以身体比较粘滑。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挤压鲫鱼的 *** ,如果流出的是白色粘液就是公鲫鱼,如果流出的是鱼籽就是母鲫鱼。
其实这和我们人类也是同样的道理,就像男人的皮肤一般都比较粗糙,而女人的皮肤一般都比较光滑细嫩。
鲫鱼,到底是买公鲫鱼好,还是母鲫鱼好?
正常的情况下,公鲫鱼和母鲫鱼两者的营养价值其实都差不多,因为鲫鱼肌肉组成的蛋白质其实都一样,但是如果是在春季买鲫鱼,那么公鲫鱼就和母鲫鱼有很大区别了。
这是因为春季是母鱼产卵的季节,所以此时很多母鱼肚子里都有鱼籽,而鱼卵含有高卵磷脂,而卵磷脂是和蛋白质,维生素并列被誉为“三大营养素”。
所以如果是自己买鱼是为了炖鱼汤补充营养,补身体的话,那么首选就是买母鲫鱼。
如果并非是炖汤,像是红烧鲫鱼等做法,那么可以选择公鲫鱼,因为公鲫鱼的肉质更q弹,并且口感也比较嫩,另外就是买鱼时很少有人注意到的一点就是:同样重的公鲫鱼和母鲫鱼,实际上公鲫鱼的肉是要比母鲫鱼的肉多。
这主要是两个因素造成的,一个是母鲫鱼的头占比比较大,另外就是母鲫鱼肚子里的鱼籽。
所以吃鱼肉的做法,还是选择公鲫鱼比较好。
个人主页有一系列兰州拉面 *** *** 教程和拉面各种配方的分享,本人定时分享:
各种面食做法的讲解,各种卤菜 *** 的讲解,各种汤类 *** 的讲解
分享餐饮实战干货经验,讲解专业餐饮知识,关注我教你在家自学兰州拉面,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呦!
好兆头!一条野生大黄鱼,卖了2.66万元来源:浙江新闻
“没想到春节之一网,
就捕到这么大的野生大黄鱼,
今年绝对是个好兆头。”
大年初四(1月25日)晚上
宁波市宁海县强蛟镇峡山村渔民王明明
在朋友圈晒出喜讯:
当天捕获的一条4.8斤野生大黄鱼
以26600元的 *** 售出
当天下午5时许
王明明和 *** 驾船来到象山港尾的
宁海湾 *** 山岛附近
小心翼翼合力收起渔网
盼望着新春伊始能有个好运气
渔网一拉上来
只见一条金光闪闪的大黄鱼
在网里活蹦乱跳,差点跃出网外
格外醒目
目测体长比 *** 的肩膀还宽
他拿来卷尺测量了一下
大黄鱼体长67厘米,再称了下重量
“好家伙,竟然有4.8斤!”
“除了这条大黄鱼,
网里还有一条一斤左右的黄鱼,
以及黑鲷、鲈鱼、鲻鱼和虾蛄等渔获,
收获颇丰。”王明明说
王明明 *** 有40年打渔经验
他介绍
野生大黄鱼与养殖大黄鱼相比
体态更修长挺拔
因为野生大黄鱼在海洋环境下
大范围、长距离的巡游
鱼尾的活动量更大
而养殖大黄鱼体型会比较富态
鱼肚子显得圆鼓鼓的
“新春之一网能有好收获,
应该跟刚刚过去的寒潮有很大关系。”
王明明 *** 介绍
每当台风或寒潮过后
平时沉在海底的鱼虾就会浮上来呼吸氧气
这个时候相对容易捕到大鱼
老渔民一般都会挑选这样的时机出海打渔
在峡山码头
许多渔民和村民闻讯赶来一睹大黄鱼风采
当地老渔民表示,这么大的野生大黄鱼
在近海真的是非常罕见
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生长期
据了解,野生大黄鱼因其量少而昂贵
被称为海里的“土豪金”,越大越贵
一般野生大黄鱼一年只能长七八两
长速较慢
王明明说,近3年来
他们平均每年都会捕获两条4斤以上的
野生大黄鱼
一斤以上的大黄鱼更是经常能捕到
这么密集地捕到野生大黄鱼
应该得益于好政策
大黄鱼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修复
强蛟镇农业农村办负责人邬翱宇说
几年前4斤以上野生大黄鱼
即便是在东海大洋也很罕见
如今在宁海湾海域也时有捕获
这从侧面反映出近岸的水质环境越来越好
持续实施的伏季休渔、增殖放流
对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
起到了重要修复作用
生态效益越来越明显
来源:浙江新闻综合浙江日报通讯员 吴立高 共享联盟·宁海 蒋攀 记者 陈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唐旭锋
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 | 马口鱼:小巧桃花鱼,“结婚”会换色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 *** 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动物邻居”。生物多样 *** ,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马口鱼。
嘴部形似马口
马口鱼别称花杈鱼、桃花鱼等,外貌上更大的特征来自嘴巴,它们口裂宽大,向下倾斜,形似马口,故名“马口鱼”。它们的背部为银灰色,背基部环绕一圈浅色斑,体侧为灰白色,有蓝色横纹。
它们全长约20厘米,口角有1对短须,眼睛较小,全身鳞片细密,腹鳍和背鳍短小,胸鳍较长,臀鳍发达,尾鳍呈深叉状。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鱼”,为得到雌鱼放心,雄鱼会做足准备,等待一场邂逅。繁殖期,雄 *** 马口鱼会脱去平日朴素的银装,换上一身红绿相间五彩缤纷的“婚姻色”。此时,它们体色显现出金属般的条纹,嘴边长出砂纸般粗糙可见的珠星,配以长长的橘红色胸鳍臀鳍,以此向雌鱼宣示自己的强壮。它们还会用长长的尾鳍用力扫出巢穴,将雌鱼吸引过来,在爱巢中追逐 *** ,繁衍后代。
对水质要求高
在江苏,马口鱼分布于山涧溪流中,是典型的溪流鱼类。马口鱼不喜欢高温,出没于含氧量高的清澈山涧溪流,对水质要求较高,它们是否出没,反映出区域内水域生态健康程度。
马口鱼属上层鱼类,栖息于水域上层。野生状态下,它们喜欢生活在水流较急的浅滩,主要生活在底质为沙石的小溪或江河支流中,也能生活在静水湖泊、水库和池塘中。
它们游动敏捷、善于跳跃,非常贪食,会和同类争夺落水的小动物,为偏肉食的杂食 *** 鱼类,以水体中的小鱼和水生昆虫等为食。虽然以肉食为主,但在食物不足时,它们也可摄食草籽、树籽、水藻等。
肉质细嫩鲜美
清雍正三年(1706年)的《职方典 ·嘉部汇考》中记载:“桃花鱼形小,味美,备五色,三月内水漫处可得。”它们是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肉质细嫩鲜美,富含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马口鱼分布范围广,在中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东部诸多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的甘肃、陕西到河南等处均生活着马口鱼。
近年,水库的生态 *** 遭到 *** ,马口鱼因为容易捕捞且营养价值高,自然资源急剧下降。从2010年起,马口鱼成为我国部分地区重点发展的特色名优水产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受到重视。
为保护这一鱼类资源,许多研究者进行马口鱼生物学特征、遗传特征、人工培育等相关研究,为马口鱼人工繁育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采写:刘春
制图:杨晓珑
***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
编辑: 刘霞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 *** 作者观点。全国 *** 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浅谈冬季鲫鱼习 *** ,足够了解渔获更多鲫鱼,这片土地上钓鱼人钓得最多的鱼,也是大多数钓鱼人最喜欢钓的鱼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并非鲜美的鱼肉,而是它真的分布广泛,不管大江小河还是湖库野塘它都在,再者鲫鱼是鱼类的卷王之王:全年无休,不管多冷或者多热它都会觅食。
虽然这些年环境堪忧,网电毒不绝于耳,钓鱼人更是为了钓获鲫鱼穷尽智慧:什么小钩细线、调灵钓钝,什么荤素搭配红虫蚯蚓。但即使是如此,野外的鲫鱼种群还是好好的,甚至还走出国门奔向世界:成为了欧美 *** 上的入侵物种,从盘中美食一跃成为搅动 *** 不得安宁的成功人士。它的成功秘诀就是:生得多,只要产卵的速度足够快,你钓鱼人就永远跟不上我、猎食者又能怎么样?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鲫鱼繁殖能力强
可以说我们钓鱼人多少对于鲫鱼还是有点儿感情的:大多数人的启蒙鱼,钓生的之一条鱼就是鲫鱼,在那个不太富裕的年代,鲫鱼也是一盘上好的荤菜。即使是到了现在,各种美味且无刺的鱼种养殖成熟 *** 也不贵,但也还是有人托几层关系找到钓鱼人,就为了那一口鲜甜的鱼汤——原味的野生鲫鱼就是带点儿甜的。
今天来详细讲讲冬季鲫鱼的习 *** ,期望能帮助你找准它藏身的地点,因为鲫鱼确实会根据气温的变化而改变水层,头一天在同一个地方渔获好第二天去可能就不太行了。但你只要足够了解它,跟随它的节奏,你渔获一定会相当不错。
鲫鱼分布广泛
鲫鱼不畏寒暑,但畏惧变化无常
鲫鱼是少数几种能在冰水混合物中生存的鱼类,但有时候我们野钓的时候也会发现它会怕冷。其实这并不冲突,就好比我们人能三天不喝水也不至于渴死,但一般不会有人这么干,除非没得选。也就是说:鲫鱼趋温,它会优先选择比较温暖的地方,我们通常认为鲫鱼怕冷是因为降温后水温降低,但是当前水域还是有相对温暖或者稳定的地方,它们去了那里。
一般来讲,降温的当天鲫鱼会感受到即将降温,因为冷水的密度较大会下沉产生对流让它感受。但由于水里面的温度降低要延后于气温,所以在水温降下来之前它们会大范围的大肆觅食,这个时候比较好钓也容易聚窝。但是在降温的第二天,水浅层温度逐渐和气温趋于平衡,但是稍微深一点的地方还没有那么快影响,所以它们会去比较深的地方且逐渐向深处推进。
几天之后,深水也受到影响变冷之后,它们在这个过程中会调整新陈代谢,适应了低温之后又开始四处觅食了,但这个时候它们一般不会去比较浅的地方,因为温差的原因浅出的温差也大,所以一般呆在一个“恒温层”,这个恒温层并不固定,一般大型水库是在6-12米之间,江河是在背风向阳且有沙坑的湾子。然后一些本来就不深的小河、堰塘、沟渠它们会去倒伏的树下、厚草下方、底草草丛之间。
总之原则就是:背风、向阳、无流动,更好是有很多水草或者障碍物。当然一些陡峭的山体水库并不遵循这个原则,在冬季它们都只会呆在很深的地方。举个例子就是:厚草或者水葫芦区,这种地方出太阳的时候会优先升温,它们扎在厚草里面比较舒服也容易觅食,一旦极端降温,它们直接从厚草里面出来沉到底部就行了,厚草就相当于一个被子,极大的延缓了水温降低的速度。但如果是没有太阳的升温,这里的水温也会上升较慢,所以钓获肯定不太理想,有太阳的升温它们会到表层,因为水草因为阳光照射优先升温。
钓位很重要
冬季鲫鱼食 *** 偏荤腥
鲫鱼是杂食 *** 的没错,但是冬季它更喜欢吃动物蛋白含量多的饵料,一般捕食小虾、水生昆虫、蚊虫的幼虫,实在饿急了才会选择吃植物的 *** 啃草根啥子的。这是由两个原因引起的:
之一、冬季鲫鱼的竞争对手变少,比如翘嘴、罗非、桂花这些吃小虾和小昆虫的鱼都冬眠了,况且这些水生昆虫行动也缓慢,所以比较容易获得。
第二、植物 *** 的食物一般都需要发酵才能被好好的消化洗手,在冬季它没有足够的温度让吃下去的东西充分发酵,即使是有也很缓慢。那么虫子就是首选:不需要发酵,吃下去就可以直接吸收。就好比蚯蚓和红虫,没有骨骼没有硬壳,直接吞下去很快就能转换成营养。
所以你冬季钓鲫鱼的时候,首选的就是蚯蚓和红虫,然后虾肉、蝇蛆都是可以的,再不济也需要添加了20%虾粉或者红虫汁的拉饵或者搓饵,单纯的商品饵料表现不好,那些素饵表现就更不好了!即使是浓腥饵料,在钓大鲫鱼方面肯定也还是不如红虫和蚯蚓,钓小鲫鱼密度搞的地方用拉饵肯定优于它们。
钓鲫鱼更好用虫饵
鲫鱼的避光 ***
鲫鱼的视觉其实还不错,但是它们在有的选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呆在光线强烈的地方。这是因为光线好更容易被猎食者发现,而鲫鱼的游泳速度在鱼类里面又是个战五渣。这也是鲫鱼为何喜欢呆在草多的地方,除非没得选,因为草里面安全且食物也多,没有必要去亮水区冒险。这也是一些大江大河里面要到很深的地方才能比较容易钓到鲫鱼,而小河沟里面即使只有几十公分的水只要有草就会有大鲫鱼。
关于这一点可能和前面说到的趋温 *** 有冲突?其实不是这样,即使是它想晒太阳,在有得选择的情况下,它们也会在草边晒太阳,除非是那种没有草全亮水的地方。但是在草边晒太阳的鲫鱼明显嚣张一点很容易发现,亮水里面到表层的鲫鱼你都不容易发现。
不要在光线太强的地方
鲫鱼有群集越冬的习惯
也有可能它们并不想群集,而是野外水域适合它们越冬的地方本身就不多,一个地方符合条件所以大家都来。我个人发现在极端寒冷的天气鲫鱼会在倒伏的树下、蒲草根下面、很厚的水花生下面越冬。这些越冬的地点只要水深不超过一米的话会很容易发现:水的颜色略深于其他地方。
这一点又和前面有所冲突:不是说鲫鱼不怕冷吗,怎么会有冬眠呢?其实也不冲突:在温度变化太快它没办法回到深水或者这片水域没有很深的地方那么它们只能去上面说的这几种地方将就了。比如,一些堰塘和断流的小河里面,水底和水表的温度几个小时就同步了,它只能去草下面或者倒伏的树下,又比如在水库里面冬季枯水期没有草也没有倒伏的树它也只要去深处对不对?并非是它的习 *** 变了,而是环境造就,它没得选。
鲫鱼越冬成群
我是蓑笠哥,希望你野钓爆护!
鲫鱼更大能长到多大?1斤半是鲫鱼的生长极限吗?鲫鱼的生长速度确实不快,但也不是所有的鲫鱼个头都不大,因为鲫鱼的品种很多,像野生的鲫鱼个头一般几两重,10年也难超过1斤重,而超过1斤半的极其少见了。
但也有些鲫鱼个头很大,像我国培育出来的工程鲫,生长速度就很快,一年就能长到两三斤重。
还有穇子黑龙江方正县的一种方正银鲫,它的体重更大可以长到3斤。而在江西省彭泽县有一种彭泽鲫,更大更是可以长到12斤以上,简直就是鲫鱼界的“巨无霸”了。
鲫鱼多是指土鲫鱼
不过,在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鲫鱼,一般都是指土鲫鱼。毕竟其他的鲫鱼在国内的分布有限,而土鲫鱼在我国就广泛分布,因为这种鱼的生命力强,即便是离水了一时半会也不会死掉,且适应能力也不弱,所以在我国几乎遍布大江南北。
土鲫鱼也叫野生鲫鱼,它是指在自然水域中生长的鲫鱼,而不是像渔民在水塘、水库里面喂食饲料长大的鲫鱼。因此养殖的鲫鱼也被称之为“良种鲫鱼”,它们多数都是靠引进或者是杂交人工饲料的鲫鱼。
对土鲫鱼有所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这种鱼的生长是比较缓慢的,从鱼苗到3两重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换算下来就是一年长不到一两,十年也未必能长到一斤重。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土鲫鱼的生长发育较早,这是一种相当早熟的鱼类,一般生长到一龄后就具备了繁殖能力,也是因为它 *** 腺发育比较早,会大量消耗掉身体的能量,所以后期的生长就不大了。
但也并不是说土鲫鱼就真的长不大了,这种鱼如果在生长的环境合适,并且让它一直生长的话,也还是能长到一斤左右的。有些甚至可以长到1.5-2.5斤左右,这已经是野生土鲫鱼的极限了。
笔者也是听村里的一些老人说的,在几十年前一斤多的鲫鱼并不少,偶尔还能捕获到2斤以上的野生大鲫鱼。有人还说曾见到过2斤半的土鲫鱼。
可如果是在养殖的环境下,土鲫鱼的生长速度会更快,个头也更大,长到2斤以上也没有问题,有极少数更是能长到2.5斤以上。
只是野生的鲫鱼就有不少,而且土鲫鱼的生长缓慢,刺多肉少,食用价值不高,因此很少人养殖土鲫鱼,这也是为什么很少见到大型的土鲫鱼的原因。
大板鲫多数是“工程鲫”
有些网友可能会发出质疑了,怎么可能土鲫鱼只有几两重呢?自己就曾钓到过几斤重的“大板鲫”,甚至有些是七八斤重的“巨型鲫鱼”。
其实绝大多数的钓友们在野外所钓到的“大板鲫”,或者是“巨型鲫鱼”,并不是土鲫鱼,要么是银鲫,要么就是工程鲫,尤其是工程鲫居多。
前面也说了鲫鱼在我国的分布广泛,并且它的品种也很多,尤其是在近些年还有不少人工培育出来的工程鲫、鲫鲤等品种,它们的生长速度就很惊人,往往一年就能长两三斤重。
尤其是我国培育出来的工程鲫,这种鱼是一种用细胞工程以及有 *** 杂交相结合的生物工程技术所培育的三倍体新鱼种,它和土鲫鱼相比,形状差不多,生长习 *** 也差不多,可是它的生长速度却要比土鲫鱼的快3倍。一年就能长两三斤,如果养殖得当可以长到七八斤重一条。
这种鱼相比土鲫鱼,它的优势就更明显了,具有抗病 *** 强、耐低温、生长发育快等特点,再加上它的生长速度快,肉多刺少,所以被我国很多地方推广养殖。而有一部分就逃匿到了野外,然后就继续生长。由于和土鲫鱼实在太像了,于是被人捕捞,垂钓后就把它认成巨型土鲫鱼了。
不过工程鲫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这种鱼是不能自然繁殖的,因为工程鲫是一种三倍体鱼,它的 *** 腺不发育,自然也就不能产卵繁殖后代了。
工程鲫和土鲫鱼的区分
毕竟工程鲫和土鲫鱼是两种不同的鱼,所以它们的区别也还是有的。之一个是看它们的个头大小,工程鲫的个头相对大一些,在市面上常见的最少七八两重,大部分都有一两斤一条。
可是土鲫鱼的体型就要小很多,像二三两的就较常见,而超过半斤的就很少了,至于一1斤左右的就更少了。
其次是它们的体色也有些许的区别,土鲫鱼的背部一般是青灰色的,而受到水质的影响,有些也会是偏金 *** 的。可是工程鲫的体色就偏黄,颜色要比土鲫鱼的更亮。
最后就是数它们的鱼鳞片数,绝大多数的土鲫鱼侧身有一条鱼身侧线,从鱼头的位置数到鱼尾,一般它们的侧线数只有28片鱼鳞。而工程鲫也有这条侧线,可是它的鱼鳞数却是在在30或30以上。
当然了还有一个笨 *** ,就是把鱼杀掉了,土鲫鱼的内脏比较多,有些还能看到鱼卵,而工程鲫体内是没有鱼卵的,只有少许黑色粘膜和少量的内脏。同时吃起来的味道,也是有差距的,土鲫鱼的肉质更鲜美。
各位粉丝朋友们,你们钓到过更大的鲫鱼有多大?它是土鲫鱼,还是工程鲫,或者是其他的鲫鱼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野钓环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一个现象,那就是冬天更容易钓到大板鲫,特别是半斤以上的,这些大个体的纯野生鲫鱼夏天跑到哪里去了呢,为啥天越冷钓的越大,今天我们就来深究一下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其二就是鲫鱼的天 *** ,野生鱼不管是哪个鱼种,能长到大个体的都是相对比较狡猾的,鲫鱼也是一样,半斤的野生鲫鱼至少也得三年以上,七八两的野生鲫鱼至少也得五年,如果不狡猾它就长不成大板鲫。夏天相较于冬天,河里食物会多一些,这些狡猾的鲫鱼不会为了一点食物去铤而走险,而且上面也说了鲫鱼的特点就是耐寒不耐热,也就是到了天很冷了,食物也少了,鲫鱼从深水区开始游向岸边的水草下,这里既能保暖,又有食物。所以钓友们才会在冬天用台钓竿钓到夏天根本见不到的大个体鲫鱼。
首先来说,之一因素是气温,大家都知道天气越冷鱼的活 *** 越差,特别是像鲢鳙、草鱼、翘嘴这类耐热不耐寒的鱼种冬天基本就停口了,也就是耐寒的鲫鱼还会出来觅食,可是耐寒的反面就是怕热,在夏天大个体的鲫鱼都在深水区,台钓竿够不到的地方。偶尔钓获一条大的那也是过路鱼,不会成群的 *** 在相对水温较高的近岸区,所以很多人在夏天用岸筏远投就能钓到半斤以上的,而用台钓装备钓到的鲫鱼就没那么大。
再有就是夏天小杂鱼实在太多,特别是野河,大鱼基本没有,小鱼成群结队,饵料刚落水就会被抢食,像水面的小白条、小翘嘴,水底还有鳑鲏大军等着,它们看到饵就吃不会像狡猾的大鲤鱼、大鲫鱼那样去刺探,没等这些大个体的鱼游过来,它们已经把饵料吃完了。特别是用拉饵的时候,别说大板鲫就是大一点的鲤鱼、草鱼、鳊鱼也只能偶尔钓到。这些是为秋天才是钓巨物最适合的季节,因为闹窝没有夏天那么多。鱼钩上的饵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大鱼游过来,去看到最后去咬钩,这个过程相对较长是需要时间的。
以上总结的原因只适合北方的野钓环境,像江浙沪南方这些鱼米之乡,可能一年四季都能钓到大板鲫。资源永远是决定鱼获多少的更大因素。在南方随处可见的山川河流在北方就是稀缺资源,动则十几斤、几十斤的大草大青,野河里几年也钓不到一个。反而是这种大板鲫只要是老钓鱼人肯定都钓到过,特别是用根小鲫鱼竿或者并继竿中鱼的瞬间,那种拉力感、那种大弯弓,总是让无数钓鱼人为之着迷。
带你了解地图鱼,地图鱼能长多大?地图鱼吃什么长得比较快?很多喜欢养鱼的人对地图鱼情有独钟,这是一种非常漂亮的观赏鱼。不过现在市场上 *** 的地图鱼多数都是人工繁殖饲养的观赏鱼,在自然界中,野生的地图鱼已经比较少见稀有。很多养鱼的人对地图鱼了解不多,不知道地图鱼能长到多大,更不知道地图鱼吃什么长得比较快,今天我就带大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现在市场上 *** 的地图鱼能长到40公分左右,平时养这种观赏鱼的时候,一定要准备大点的鱼缸。养地图鱼的时候密度不能太大,在地图鱼小的时候密度略大,可以正常生存,但等它长大以后,就要尽快把它们放在比较大的水族箱中,如果没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地图鱼很容易得病,而且容易死亡。
野生地图鱼与人工繁殖的地图鱼大小没有明显的区别,不过野生地图鱼的色彩和体型都比人工繁殖的地图鱼要好很多,具有更高的观赏价值,另外野生的地图与野 *** 十足,如果把它与其他观赏鱼放在一起咬,容易把其他观赏鱼咬伤咬死。
地图鱼能长多大与平时给地图鱼提供了食物有直接的关系,地图鱼在自然界中属于上层鱼,生长速度非常快。如果能给它提供合适的饲料,就能维持健康,也能让它快速长大。地图鱼是一种特别能吃的观赏鱼,平时可以给他喂一些活的饲料。这种鱼在生长的过程中比较喜欢吃泥鳅和红虫,不过在喂泥鳅的时候应该去掉头和尾,切成段。
小张地图鱼快速的长大,还可以给地图鱼喂牛心。大多数养地图鱼的人都舍不得给地图鱼喂牛心,因为牛心在市场上 *** 时 *** 很贵。另外牛心在购买以后还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让地图鱼得病,会影响地图鱼的健康,还会 *** 水族箱中的水质,不利于地图鱼的健康与生长。
养地图鱼是应该提前了解的,专业知识,如果不了解这些知识,在养护地图的过程中就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很难把地图鱼养大,还可能让地图鱼患病,影响它的健康会让自己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也会影响自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