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崖山海战为什么失败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1279年崖山之战宋朝灭亡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崖山海战中宋朝兵力数量占优,为什么会惨败
谢邀
1.崖山之战宋军兵力是否占优1276年二月谢太后与恭帝降元,年幼的益王、广王在杨镇、杨亮节的护送下出奔至温州。闰三月,二王身边聚集了陈宜中、张世杰、苏刘义等一干人马,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进军福建。五月,益王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收纳福建的溃兵和降兵。十一月,福建遭到攻击,小朝廷从海上向南转进,此时人数规模为“时军人十七万,民兵三十万,淮兵万人”
人数规模看似不少,但那十七万军人反复叛降,忠诚度很成问题;征来的三十万民兵不但忠诚度成问题,战斗力更成问题;真正能指望得上的只有张世杰一手带出来的一万淮兵
以上四十八万是老底子
宋军在福建、广东沿海转战一年。景炎二年(1277年)十一月宋军在浅湾再次遭遇失利后,转移至秀山。宋军在秀山突发疫病,“军士多病死”
张世杰领着端宗离开秀山去往井澳,当时有打算到占城去建立流亡 *** ,派宰相陈宜中前去联络,结果陈宜中一去不复还
景炎二年十二月,宋军船队在井澳遇到一场飓风,船毁人亡,损失过半,连端宗都差点淹死,从此落下了病根
丙子,宋主至井澳,飓风大作,舟败,几溺。宋主惊悸成疾。旬馀,诸军士稍集,死者过半
飓风过后宋军刚刚集结完毕便又遭到元军攻击,宋军弃守井澳,船队穿过琼州海峡进入北部湾。宋军在北部湾被元军船队追击再次遭受失败,元军俘获了端宗的舅舅俞如珪
占城对接纳小朝廷一事没有作出回应,宋军船队只好回到广东沿海一带,形势逾发恶劣,大陆几无容身之处。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端宗船队来到硇洲,驻扎下来不久,端宗病死
(四月)戊辰,宋主殂于硇洲,年十一。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有以一旅以成中兴者,兮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耶”?乃与众共立卫王昺,年八岁矣
从陆秀夫的话中可以看到,卫王昺即位时宋军人数已经由四十八万减少为“数万”
~《续资治通鉴》卷183
祥兴元年(1278年)六月小朝廷移屯崖山
时官、民兵尚二十馀万。~《续资治通鉴》卷184
宋军由最初各种“军、兵”四十八万减员为“数万”。驻崖山时,各种官、民、兵合计为二十多万,能够作战的人数仍然仅为几万人
参加崖山之战的元军除张弘范的两万人外,另有与张弘范同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的李恒部
张弘范部负责寻歼帝昺;李恒部负责攻击广州,配合张弘范。按官职和各自作战任务,李恒部不会少于张弘范部。也就是说参加崖山之战的元军总兵力应为四万左右
综上,宋军兵力并不占优势
2.为什么宋军要固守崖山占城没有消息,无法贸然前往;海南岛开发程度极低又是流放地,后来岛民抓了宋军守将投降元军,用事实证明对南宋小朝廷来说海南岛极不安全;硇洲太小,粮食转运又很困难;小朝廷掌握的只有广右和几个海岛,但是大陆上很危险,没法呆;井澳一场飓风证明人无法胜天……
崖山离宋军控制地区比较近,又是海岛,“崖山在新会县南八十里大海中”,既方便又安全;崖山地形险要,以前就曾经有军队驻扎,“与石山对立如两扉,故有镇戍”~《续资治通鉴》卷184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从俘获的宋军斥候口中得知宋帝昺在崖山,便率军前往
崖山北面水浅,大船无法通行,有人向宋军统帅张世杰建议占据崖山南面出口,“不胜,犹可西走”,但张世杰担心,如果战败,即使逃出崖山也再不能收拢士卒,复国彻底无望
世杰恐久在海中,士卒离心,动则必散,乃曰:“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今须与决胜负”。
张世杰采用的阵形依然是在焦山那套,那一套也是传说中曹操在赤壁遗传下来的老兵法
结大舶千馀,作一字陈,碇海中,中舻外舳,贯以大索,四周起楼栅如城堞,奉宋主居其间为死计
见了这阵势,宋军自己都感到害怕,人皆危之
从一开始,宋军就放弃了机动能力,以一幅大家绑在一起等着扛揍的阵形面对元军
3.浮尸……十万?张弘范的办法是首先“断汲道”,使宋军失去淡水来源;其次火攻,“舟载茅茨,沃以膏脂,乘风纵火焚之”;然后草船借箭,“弘范所乘舰以布障四面,将士负盾而伏……(宋将)左大射矢集布障、桅索如猬。弘范度其矢尽,命撤障,伏盾兵矢石俱发,夺左大舰……”
除火攻不见效外,张弘范另外两招都让宋军吃够了苦头。淡水不足,宋军“茹干粮,饮海水,水咸,即呕泄,皆大困”,宋军箭尽后兵败如山倒,“俄而宋军有一舟樯旗仆,诸舟之樯旗皆仆”
宋军战败前唯一投降的将领是陈宝,战败后见事已不可为,“诸军大溃,翟国秀、凌震等皆解甲降”
~《续资治通鉴》卷184
据《宋史》451张世杰传,战败后,宋军弃舟收兵回到崖山,又被元军击败,“后还收兵崖山,刘自立击败之,降其将方遇龙、叶秀荣、章文秀等四十余人”
顷刻并破七舟,宋师大溃。宋臣抱其主昺赴水死。获其符玺印章……世杰走交趾,风坏舟,死海陵港。其余将吏皆降。岭海悉平,磨崖山之阳,勒石纪功而还。~《元史》156张弘范传
崖山一战,宋军降将四十多人;张世杰死后,幸存的将吏也都投奔了元朝
张世杰最初布阵时宋军有船一千余,除跟随张世杰突围的十几条船外,另有一些宋军船只也趁天黑大雾突围而出(有张世杰在海陵山收拢溃散部队的记录)。留在崖山的完好舰船还有八百艘,“馀舟尚八百,尽为弘范所得”。~《续资治通鉴》卷184
宋军舰船沉没的数量应该极少,到现在也没有在崖山发现大批宋代战船的考古大新闻;
跟随陆秀夫和帝昺跳海的多为后宫人员和大臣,而这部分人数极其有限。毕竟赵昺还是一个未成年用不着充实后宫;南宋灭亡前官员都跑得差不多了,谢太后看到殿廷空空如野,气得忍不住下诏痛责天下士大夫;
小朝廷任命的前宰相留梦炎拒官后投了元,现宰相陈宜中尿遁去了占城,他俩只是众多官吏的代表;
没有宋军将领在崖山战死,却有大批将领、官员投降的记载
了解了这些再看“越七日,尸浮海上者十馀万人”这句话,基本上可以确定是在替张弘范勒石纪功背书
毕竟,谁也没办法去细数海上的浮尸,更没办法去证明这些浮尸是否真的是精英
那么,崖山海战的壮烈如何体现呢?我认为,在南宋已经灭亡的情况下,文天祥仍宁死不做元官,陆秀夫负帝蹈海,张世杰屡败屡战,以宋末三杰为代表的反抗者身上有着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但是在具体的崖山海战中,除进士出身的陆秀夫外我没有找到另一个跳海精英的名字
为国钓鱼.原创
2019.3.4
1279年崖山之战宋朝灭亡
崖山之战简介: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广东省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这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灭告终,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皇帝赵昺蹈海殉国,超过十万南宋军民不愿被残暴的蒙古政权所奴役,纷纷投海自尽,这场战役标志着南宋的灭亡。
崖山海战时,宋军还有十万军民,为什么不和元军拼命,反而集体跳海自杀呢
崖山就位于广东江门市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东有崖山。
1279年,宋军与蒙古军队,就在此进行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有的大海战。
崖山海战,从战船的数量来看,宋军有“大舶千余”,虽然不可能全是战舰,但元军事实上只有420艘舰船参战,大舰还不如宋军。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可以说是宋元之间的战略决战。
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战斗中,绝望的陆秀夫,居然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也追随其后,十万余军民跳海殉国。
那么,为什么宋朝十万军民,不与元军拼命,反而集体跳海自杀?主要还是这么三个原因。
其一、宋军已经陷入绝境,只能在崖山组织最后的抵抗赵昺登基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护卫着赵昺皇帝逃到崖山,在当地创建军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
不久﹐在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张弘范的部将王惟义生擒,陆地的抗元势力从此彻底覆灭。
1279年,张弘范率元军攻至崖门,元军浩浩荡荡陆续抵达崖山,对南宋形成三面包围之势。论双方的实力而言,一方是占领全国的元朝,另一方则是盘踞弹丸之地的南宋朝廷,可以说完全是不对称的军事抗争。
但是,就崖山战场情况而言,并不是这样。从人数上看,即使考虑到20万南宋军民中有大量非战斗人员,军人数量也应当有数万之众,与元军相比可能还是占据优势。
元军方面,张弘范军先到东北出口,才发现“其北浅,舟胶不可进”,说明仓促之中,元军的战前侦察也并不充分。
但他们占据了西南出口,一是切断了宋军的退路,二是切断了海上的补给,瞬间对宋军造成了致命的威胁。
狭窄的海湾不便于船舰数量较多的宋军施展,只能先与张弘范军决战。
张世杰顾虑军队屡败,士气不振,未能先发制人,这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战略失误。
事实上,崖山之战之前,宋朝海军力量已经逐步壮大,并还有强大的舰队和先进的火器。
宋朝曾经扩建海军、兴造战船、开发武器、完善布防、统一指挥等等措施,经过数十年的苦心经营,构建起比较强大的水上军事武装,以及比较有效的江海防御体系。
但是,宋军的陆地已经彻底被元军占领,宋朝海军面临超乎寻常的军事压力。
张世杰苦思破敌之策时,曾经有幕僚向他建议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但是,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了这个好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颇有“破釜沉舟”的意思。
他还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绳索一字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皇帝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以便鼓舞士气。
元军以小船载茅草等物,乘风纵火冲向宋军舰船。但宋军舰船都涂有泥土,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此抵御元军的火攻。
此后,张世杰率苏刘义猛将,大战元军,但是张弘范生擒了张世杰的外甥,以其要挟张世杰投降,但是张世杰不为所动,继续苦战。
其二、宋军已经无力抵抗,军队断水多日,宋军吃了海水,造成军队丧失战斗力宋代实行募兵制,军队移屯往往拖带家眷,在国之将亡的极端情况下,家属可能更多。因此,在20万人中,军队只有几万人而已。
本来,宋军“舟中粮犹可支半年”,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
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淡水补给,以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10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不止。
据相关史料记载:
食乾饮咸者十余日,皆疲乏不能战。
八日后,蒙古的李恒舰队,占据了崖山港的东北出口,完成了对宋军的南北合围。
所以,宋军最后根本就没有杀敌的力气了,不跳海自杀,难道等元军来砍杀吗?
其三、宋军主帅投海,起到带头殉国的作用,军民也跟随投海,没有投降之人赵昺皇帝的船被夹在军队中间,43岁的陆秀夫认为已经无法突围,就背着8岁的赵昺皇帝投海,随行10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
如此殉国,以至于10余万具尸体浮于海中。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皇帝,企图复仇,但杨太后听说宋帝赵昺的死讯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
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也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
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
此役之后,赵宋皇朝随之陨落,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
综上所述,宋军已经陷入绝境,只能在崖山组织最后的一战,事实上,宋军已经无力抵抗。
宋朝军队断水多日,宋军吃了海水,造成军队丧失战斗力,最后宋军主帅投海,起到带头殉国的作用,军民也跟随投海,没有投降之人。
崖山海战为什么历史断层
崖山海战是南宋灭亡最后一战,由此 *** 江山落到蒙古人身上了,由蒙古人建立元朝在中国历史上不到一百年历史,所以大家都觉得宋朝到明朝感觉不到元朝的存在。
聊一下崖山海战
说起“崖山海战”,我想大多数的朋友耳畔旁都会想起这样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华。也就是在崖山海战以宋军兵败之后,将近三百多年的大宋王朝成为了历史,并且是中原文明之一次完完整整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意味着中华文明从此不复存在。那么,这种说法真的合理吗?
崖山海战崖山海战发生在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是南宋抗元的最后一场战役。
说起来讽刺的是,发动这次战役的并不是蒙古人,而 *** 张弘范。
公元1279年,一退再退的宋军已经走投无路了,退到了崖山(今广东江门市崖门镇),而元政权似乎是要对宋军赶尽杀绝,派大将张弘犯率军追至崖门,对宋军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崖门镇位于入海口,东靠崖山、西接汤瓶山,两山夹一海,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即便是占据地势,上天也没有给宋军翻盘的机会,最终,元军以2万军队、50艘战船对宋军20万军民、1000艘战船,宋军全军覆末,大臣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不愿小皇帝再受“靖康之耻”被俘做阶下囚,便背着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自尽,其余十万军民也陆陆续续的填海殉难。至此,大宋正式灭亡。
为什么会有崖山之后无中华之说?首先,这句话的出处不是在元朝,而是在明朝末年,由南明遗民钱谦益所写,其原处如下。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山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他之所以写出这首诗,是因为他的处境和崖山海战中的宋民一样,都是面临亡国灭种、被异族统治的危机。悲叹神州沦陷、山河破碎。
但是这首诗在当时并没有广泛流传,直到日本人为侵华找借口,炮制出“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中国”这一满富政治色彩的口号。之所以说他富有政治色彩,是因为侵华日军为找侵华借口,笼络人心,称日本是中华文明的唯一继承者。
不难看出这一口号带有民族主义色彩和政治色彩,也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中华文明至今几千年来从未中断过,无论是蒙元还是满清,征服的只是中原国土,而非中华文明。相反,他们在征服中原国土后便被汉化,被中华文明所征服。无论是宋灭还是明亡,也只是改朝换代而已,中华文明一直在延续着,从未中断过。
OK,关于崖山海战为什么失败和1279年崖山之战宋朝灭亡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评论列表
这么三个原因。其一、宋军已经陷入绝境,只能在崖山组织最后的抵抗赵昺登基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护卫着赵昺皇帝逃到崖山,在当地创建军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不久﹐
阵时宋军有船一千余,除跟随张世杰突围的十几条船外,另有一些宋军船只也趁天黑大雾突围而出(有张世杰在海陵山收拢溃散部队的记录)。留在崖山的完好舰船还有八百艘,“馀舟尚八百,尽为弘范所得”。~《续资治通鉴》卷184宋军舰船沉没的数量应该极少,到现在也没有在崖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