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七
14岁的黄杨钿甜被称作“小戏骨”,出演过《楚乔传》等一干热播剧的“小女主”,最近在短剧《新 *** 奇侠传之挥剑问情》中饰演赵灵儿,赵灵儿的扮演者,有刘亦菲珠玉在前,黄杨钿甜虽没有刘亦菲的仙儿气,但是更接近游戏原作中的一派天真烂漫。本文不是剧评,多嘴想说的,只是她名字中的这个“钿”字。
钿是多音字,一读diàn,一读tián。黄杨钿甜的钿,都读tián,听起来甜甜的,也顺口,很适合小女孩的名字。从字义来说,读“diàn”时指古时女子饰物,意思更适合女孩子,读tián是沪浙一带的方言,意思是钱。知乎里有网友问,为什么粤语地区起名字爱用“钿”字,在百度上搜了搜有“钿”字的名字,确实多来自粤语地区。黄杨钿甜是深圳人,还有 *** 女星何美钿,演过电视剧《 *** 》,名字的钿一样读tián。
当名字是多音字时,读什么音当然要重视本人意愿。“柏”字读伯时,一般用于译名,比如柏林、都柏林或柏拉图。张柏芝的柏,为什么要读作“伯”?她本人解释过,本该读柏树的柏,但用普通话说“柏芝”,发音近似“ *** ”,自己就改为读“伯芝”了。国学 *** 陈寅恪的恪读què,作家贾平凹的凹要读wā,都是方言读音,但字典并未收入,不算多音字,因此有争议。和“钿”比较相似的,是作家端木蕻良的“蕻”。蕻有两个读音,读四声时有“茂盛”的意思,而读二声,只用作“雪里蕻”。按理说名字更适合取“茂盛”之意。端木蕻良本名曹汉文,1936年他发表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时,本打算笔名用“红粱”,因为家乡东北把高粱叫做红粱,最终因时局之故,在编辑的建议下改作“蕻良”。
女星张韶涵和张雨绮这样的名字,自己都读不对发音。张韶涵的韶,只有一个读音。读韶山、韶华、韶光时,大家都知道是读二声,说起张韶涵的时候,往往都读作了四声,成了“张绍涵”,她本 *** 是这么读。张雨绮的绮不能读成李佳琦的琦,该读三声。汉语普通话有语流音变的规则,两个三声字组成的词,之一个字要变为二声,因此张雨绮应该读作“张余起”。宋代词人柳永也是这种情况,一读就成了“刘永”。
问题还没完。钿常指古代女子头饰,那么和“田”字有什么关系?先从荷花谈起。《 *** 奇侠传》里赵灵儿宛若莲花化身,李逍遥和赵灵儿最初是在莲池相遇的。古代女子头饰,常见的诸如笄、簪、钗、篦、钿。钿出现的较晚,大约在汉代。《说文》里释“钿”字:“钿,金华也。”《六书故》说:“金华为饰田田然。”华通“花”,所谓金华就是金花。田田然是什么样子呢?汉乐府《江南》有名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当年胡适、钱玄同和黎锦熙三位大先生曾经讨论过,一致认为“田田”说不通,很可能是“团团”或“圆圆”被误写作“田田”。《辞源》说田田是“叶浮水上貌”,《辞海》说是“荷叶相连貌”,这些解释都像没解释。《汉语大词典》说是“莲叶盛密貌”,或许更接近 *** 。有说法,叠字是人类童年时期的语言,比如《诗经》中说“蒹葭采采”“ *** ”“菶菶萋萋”“楚楚者茨”,这些叠字都是形容植物生长茂盛的。“金华为饰田田然”的田田然,也就是“金花 *** 满头”的样子吧。而根据《晋书·舆服志》的说法,贵人太平髻 *** 七钿,公主夫人五钿,世妇三钿。头上的钿越“田田然”,就意味着身份越高。
还有一说,“莲叶何田田”可作“莲叶何陈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田,敶也。各本作陈,今正。敶者,列也。‘田’与‘敶’古皆音‘陈’,故以叠韵为训,取其敶列之整齐谓之田。凡言‘田田’者,即陈陈相因也,陈陈当作敶敶。”照这个说法,“田田”就是整整齐齐的样子。《左传》里姓田的和姓陈的是一家人,弑君权臣田常,在《左传》、《论语》均作陈恒。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膑兵法》,有一篇《陈忌问垒》,陈忌就是田忌赛 *** 田忌。上古多舌音,没有“知、吃、师”这类声母,多发“d和t”。据王力先生考证,陈和田的上古音是一样的,声母都是“d”,听起来就像“diàn”。
花钿是发饰,也是额饰,都算“首饰”。白居易《长恨歌》写杨贵妃之死,“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诗中的花钿有不同理解,有说额饰的,有说发饰的。花木兰“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花黄是花钿的一种,俗语说黄花大闺女,出处或是从花黄来的。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梅花落在她的额上,拂之不去,过了三日才洗掉,称为梅花妆,也是花钿。
唐代仕女图,最有 *** *** 的是那一抹眉间的风情,被视为盛世美颜。不过从花钿流传下来的故事来看,花钿是女人的妆,更是女人的伤。唐代《续玄怪录》中记有月老的传说,唐人韦固不相信姻缘是上 *** 排的更大,月老指婚,只是一卖菜老妪怀中的三岁女孩,韦固大怒,磨一小刀,交给其仆:“能为我杀彼女,赐汝万钱。”仆人闹市行凶,一刀正中女婴眉心。十六年过去,韦固娶妻,发现妻子“眉间常贴一钿花”,一问才知正是当年女婴。还有一个故事,上官婉儿因事触怒了武则天,被施黥刑于面上,后来她做花钿以掩刀痕。《酉阳杂俎》记载:“今妇人饰用花子,起自唐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点迹。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者,婢妾小不如意,辄印面,故有月点、钱点。”
前些年叶锦添为李少红版《红楼梦》设计的发饰造型,把戏曲中的贴片子和古代额饰混为一谈,被网友戏称为“铜钱头”。其实可以命名为“钿钿头”,头一个钿字要读“甜”。
笄:不念“开”,那该认什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光是汉字就足以体现。
本期和后面两期小鱼将选择《诗经》中的《国风·君子偕老》,来给大家介绍其中的生僻字。
这样不仅能认识更多汉字,也能欣赏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惊喜>
君子偕老(上)
《诗经·国风》
君子偕老,副笄【jī】六珈【jiā】。
委委佗佗【wēi tuó】,如山如河,象服是宜。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注释:
1、君子:指卫宣公。偕老: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到老。
2、副:妇人的一种首饰。
3、笄(jī,音同“机”):在这里指簪子。
①、古人用以束发的簪子。②、古称女子成年所行之礼。③、特指女子十五岁或成年。
4、六珈:笄饰,用玉做成,垂珠有六颗。
5、委委佗佗(wēi tuó,音同“危驼”),如山如河:一说举止雍容华贵、落落大方,象山一样稳重、似河一样深沉。一说体态轻盈、步履袅娜,如山一般蜿蜒,同河一般曲折。佗同“蛇”、“迤”,或音yí。
6、象服:是镶有珠宝绘有花纹的礼服。宜:合身。
7、子:指宣姜。淑:善。
8、云:句首发语词。如之何:奈之何。
诗句大意:
誓和君子到白首,玉簪首饰 *** 满头。举止雍容又自得,稳重如山深似河。穿上礼服很适合。谁知德行太秽恶,对她真是无奈何!
赏析:
全诗三章,首章七句,次章九句,末章八句,错落有致。
首章揭出通篇纲领,章法巧妙。宣姜本是卫宣公之子伋的未婚妻,不幸被宣公霸占,后来又与庶子顽私通,劣迹斑斑。“君子偕老”一句基此而来,起调突兀如当头棒喝,寓意深婉,褒贬自明。
“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四句造语奇特,叙服饰与叙仪容相交叉,辞藻工美,极力渲染宣姜来嫁时服饰的鲜艳绚丽,仪容的雍容华贵。
末二句“子之不淑,云如之何”,逗露讥刺,全诗惟此二句是刺意,其他均是赞叹称美之辞,但此二句与“君子偕老”一句遥相呼应,暗自缀合,含蓄蕴藉,藏而不露。
这里是小鱼,关注我,一起说好普通话<比心>
往期精彩<灵光一闪>
茨:不念cì?那正确读音是?《诗经·国风·墙有茨》
隰:这个生僻字,该怎么念?《诗经·国风·简兮(下)》
俣:不念wú?正确读音是→《诗经·国风·简兮(上)》
泱泱大国,姓氏众多,文明古国,礼仪名邦。中华姓氏起源于上古,传续至今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离合演变,殊为复杂,其中不乏一些冷门的姓氏。下面这10个姓氏,很多人容易读错,你认识几个?
靳
正确读音为jìn,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12位,很多人会误将靳读成lè。目前靳姓的总人口数约为88万,能占到全国人口的0.07%,排在第150位。
昝
正确读音为zǎn,这个姓氏读起来非常绕口,所以起名字也是一个难题。昝姓排在百家姓第165位,目前我国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昝姓最多,能占到全国的60%。
舍
正确读音为shè,作为姓氏,舍姓人口不多,在中国历史上,以“舍”为首音的经名也相当多。舍姓早期多源于 *** 的经名,所以在汉族中人口占比较少。
胥
正确读音为xū,很多人都误把它读成“蛋”。胥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285位,人口不多,在中国排在第267位。胥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用到的并不多,意思是官府中的小吏,或表示停留片刻。正是因此,才让人们觉得生僻。
缑
正确读音为gōu,这个字很容易误导大家,相信有80%的人都会读成hóu。缑姓很古老,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477位,缑姓最早源于姬姓,是西周时期卿大夫所赐,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目前此姓氏人口不多,所以读音也容易被叫错。
仇
正确读音为qiú,仇是一个多音字,大多数人都知道chóu这个发音,但是当仇用作姓氏时,要读成qiú。仇姓不属于大姓,人口不多,据统计全国大约有40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242位。仇姓历史悠久,距今已3000多年,是宋国大夫仇牧的后裔。
覃
正确读音为qín,覃也是一个多音字,另一个读音是tán。覃姓在我国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分布广泛,但是在北上广几乎没有此姓。目前全国约有230万覃姓人口,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见到不要读错哦。
亓
正确读音为qí,有人会觉得这个字奇怪,这个字多作为姓氏使用,最早出自于复姓丌官。古代时“亓”、“丌”、“笄”是同一个字,只是写法不同。目前中国此姓人口较少,只有山东、河北、安徽等地还存有亓姓后人。
仝
正确读音为tóng,仝姓较罕见,一般人都没遇见过仝姓后人,所以看到这个字也容易读错。其实在江苏省睢宁县,仝姓非常常见,这里是全国更大的仝氏聚居地,能有近10万仝姓人。仝姓以国为姓,最早出自子姓。
岑
正确读音为cén,岑姓虽然不常见,但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67位,在古代的汉唐时期,岑家人材辈出,身世显赫,朝廷很器重这个姓氏的人。如今岑姓人口约有57万,排在中国第235位。
古代年龄称谓,是指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史籍文献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以至今人在颂读古文时,不明就里,不知人物的实际年岁和大小。上文中订谈到在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青铜九头狮政斗镇墓兽铭文中也有“年少”之词。
一般地,古代铜器铭文字少意广,翻译起来较为困难,歧义更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汉御史大夫张中镇墓兽铭文有“有年少张中”之句,该铭文左侧《少府颂》和右侧《御史大夫赞》是西汉经学大家刘向、刘歆父子,按照汉成帝和西汉朝廷意旨,为得年早逝的御史大夫张中撰写的一篇“微言文” *** 质的祭诔文。因此,其中的“年少”似乎也有“微言隐义”之所在。张忠作为西汉成帝朝由前期清明转向衰败贪色的标杆见证之臣,或者中间偏左官员,历史上自然不会太过重视而专门立传。那么年少究竟多少岁?而与年少相应的古代年龄称谓又有多少?
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有年少张中(右起第1列)
01 古代年龄称谓及来历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年少”、“弱冠”、“耄耋”等。大家往往对此很费解。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古文知识。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而且其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 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
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之义。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02 二、古代年岁称谓、别称、引文及释义
(一)幼年阶段:10岁以下
1、度、赤子:即小儿初生之时。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原来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是赤色的,故称“赤子”。
2、汤饼之期:出生3天。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吃汤饼,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
3、婴:婴幼,指小儿初生;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和怀中的幼儿。
4、幼弱,指出生70天;
5、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褓泛指1岁以下幼童,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褓本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6、初度、牙牙、周岁:1岁。初度:小儿周岁。初度:本指生日之时。出自《离 *** 》:“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有记载。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云:“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周晬,指婴儿周岁。
7、幼年:生小:即幼年。《孔雀东南飞》“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
8、孩提:2-3岁,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9、小儿,指4岁;
10、悼,7岁;
11、小学,指8岁;
12、垂髫:3、4—8、9岁儿童。
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的短书叫髻,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髫
潘岳《藉田赋》云:“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13、童孺、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云:“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云:“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14、始龀、龆龀、毁齿:儿童7-8岁。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龆龀、始龀、龆年:指七八岁的男女儿童。根据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龆
语出《韩诗外传》卷一:“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齿……”如《后汉书·董卓传》云:“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说文》中也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15、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云:“故亲生只膝下。”
16、教数、九龄:9岁。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17、黄口:10岁以下。
18、童子郎、移子、垂笤、幼学、外傅之年:10岁。外傅:即10岁出外就学。(《礼记.曲礼上》云:“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指老人,古时,黄发是长寿的象征。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二)少年阶段:10-15岁
1、幼童,指3-12岁;
2、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3、束发:是指青少年。
4、金钗之年:12岁女孩。《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5、总角:8-14岁幼年泛称。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如总角之交,就是幼年就相识的 ***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又《齐风·甫田》“总角兮”。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6、舞勺之年:少年13-15岁。出自《礼记》: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7、豆蔻、豆蔻年华:指13-16岁女子;豆蔻本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三)年少(青少年)阶段:15-20岁
1、成童、束发、结发:15或15稍上的年岁。古代男子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盘在头顶,并开始学习各种技艺,到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束发:束,捆,结。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大戴礼记·保傅》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2、及笄、及笄之年(女):指女子15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笄
3、志学之年(男):15岁。孔子《论语》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4、中、二八、碧玉年华、 *** 年:旧时文人拆“瓜”字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谓女子16岁。《通俗编·妇女》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又说“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有关碧玉的诗句很多,其中晋人孙绰的《碧玉歌》最为有名:“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芙蓉陵霜荣,秋容故尚好。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小家女,不敢贵德攀。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写出二八妙龄少女的清新美好。
5、成童:15-19岁,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6、舞象(舞象之年):男15-20岁,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云:“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7、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8、加冠、弱冠及冠礼: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 *** ,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冠者:指成年人。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黄冠更可憎,状与屠沽邻,齁齁酒肉气,吾辈何由亲!少须一哄散,境寂鸥自驯。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钟从南山来,殷殷浮烟津。鹤发隐者欤?长歌收钓缗。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中说:古代冠礼“加冠”一共三次。之一次加“缁冠”,这是用来参加 *** 活动的。第二次加“皮弁”,这是猎装和军装(正卒),所以同时还要佩剑(挎箭)。第三次加“爵弁”,这是用来参加祭祀活动的,又叫“宗之冠。”
9、傅、丁,指20岁,即可以或应该交纳国家和社会租税,以及服劳役;傅,是古代赋税和劳役的一种形式。
10、桃李年华:女子20岁。陆游《梨花》:“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四)年少( *** 青壮年)称谓:20-30岁
1、正役.正卒,古代17-23岁服劳役、兵役;
2、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3、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4、弱,指未达23岁。
5、花信年华、标梅之年:女子24岁。旧时女子出嫁称标梅之年。
6、而立、而立之年:指30岁男子。立,指“立身、立志”之意。即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云:“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7、半老徐娘:30岁女子。
古代男子 *** 冠礼之缁冠、皮弁、爵弁
8、始室、有室:30岁。古代30岁时古代称为而立、始室、克壮。女子三十岁曰半老徐娘。始室、有室:男子三十岁应当娶妻生子有家室。即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故“有室之年”就是结婚之年。语出《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孟子·滕文公下》云:“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9、克壮:正当壮年。古代三十岁为壮。
《左传.僖公30年传》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 *** 为也已。”
贾谊《治安策》云:“大国之王,幼弱未壮。”)因为古代的皇帝,即帝位时,很少有超过30岁者,大部分在几岁、十几岁,最多也就二十来岁就位。
*** 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云:“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 。”其时,李信已年届30余岁,说明30岁是“年少”与“壮勇”的分水岭,或刚刚超过30岁,故言“年少壮勇”连贯使用。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云:“贞观之初,时放克壮。”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五)中年、壮年阶段:30-50岁
1、壮:指30岁以上,至40岁。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云:“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
2、不惑、不惑之年:男人40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应璩《答韩文宪书》云:“足下之年,甫在不惑。”《续焚书》卷一·书汇:兄虽强壮之年,然亦几于知命矣。《踏云行赠张公》:“不惑之年,心宜不动。常思玉金枷重。无常一著可伤悲,悟时速把良缘种。鄙了惺惺,装成懵懂。修完内貌频看供。功成行满去朝元,瑞云。”
3、强壮之年:40岁。孔子《论语》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艾、艾服之年:50岁。人生开始进入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礼记·曲礼上》云:“五十曰艾。” 《 *** 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5、杖家之年:指50岁。杖乡之年:指六十岁。杖国之年:指七十岁。杖朝之年:八十岁。以上称谓,皆出于《礼记.王制》。
6、半百、年逾半百、 大衍之年;50岁。
7、知非之年:50岁。说的是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云:“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8、知命、知天命、天命之年:是男子50岁。“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孔子《论语.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六)古代老年阶段:50岁以上
1、六九之年:即54四岁。
2、衰老,指过了56岁;
3、耆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此外,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耆老”,陆游《谢致仕表》:“继粟继肉,以养贤才;祝鲠祝噎,以礼耆耋。”
4、花甲、耳顺、杖乡之年、还乡之年、花甲之年、还历之年、耳顺之年、:均指60岁。花甲: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从甲起,六十年周而复始。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孔子《论语.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5、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6、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后汉书·吕强传》云:“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7、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8、姥
9、暮齿:晚年,暮年。暮,指日暮偏西。
10、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11、还寿历,指61岁;
12、“ *** 年”,本指16岁,亦谓六十四岁。《通俗编》又云:“若吕岩赠张泊诗:‘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13、古稀之年:均指70岁。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语出杜甫《曲江》诗:“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亦作“古希”。
14、从心之年:70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5、悬车之年、杖围之年、致政之年70岁。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因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16、杖朝之年:80岁。《礼记·工制》云:“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17、鲐背、黄发:90岁长寿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曹植《赠白马王彪》云:“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云:“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鲐背:鲐本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18、冻梨:90岁。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19、耄、耄耋、耄
(1)耄:指七十岁以上老人。《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2)大耋: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大耋”。《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汉·曹 *** ·对酒歌》云:“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3)耄耋:80-90岁。“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指80-90岁以上。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20、“龙钟”、“潦倒之年”:80-90岁老人。《广韵》云:“龙钟,竹也,老者如竹枝摇曳,不治禁持。潦者,路之流水也,其颠倒阻滞,如人之遭际 ,故云。”
21、期颐:“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1)期,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寿得3位数100岁为“期颐之年”。郑玄注:“期,犹要(绕,同音通假字)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苏轼《次韵子由三首》云:“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2)颐,养。郑玄注“颐,养也”,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22、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
23、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七)古代庆寿称谓
自古以来,老人长寿都有雅称。
1、下寿:古人以六十为界,指60岁以上为下寿。下寿:六十岁。中寿:八十岁。上寿:一百岁。以上称谓,出于《庄子》。
2、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3、久寿:长寿。
4、眉寿:耄
5、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6、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7、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中寿:指80岁以上。
9、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10、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11、上寿:90岁为上寿。
12、白寿:指99岁,白寿指99岁,百字少一横为白字。故借指99岁。
13、茶寿:是108岁的一种说法。专指108岁,茶字的草头 *** 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End
宋词三百首.卷三·北宋词《迷仙引·才过笄年》迷仙引·才过笄年
柳永〔宋代〕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 *** 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 *** 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近才满十五岁,刚刚开始梳绾发髻时,我就学习歌舞了。酒宴席上酒杯前,曲意迎奉王孙公子。要是平平常常给我一个笑容,便是千金我也懒得看上一眼。我常常只是害怕,韶华易逝,虚度了青春时光。
如今已受恩宠眷顾,要好好为花做主。 *** 晴空,何不一同牵手归去呢。永远抛弃那些 *** 伴侣。免得叫人见了我,早上行云晚上行雨。
注释
笄(jī)年:十五岁。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举行戴笄的成年礼。
绾(wǎn):把头发盘旋起来打成结。云鬟(huán):高耸入云的发髻。女子成年后发式由下垂改为绾结耸立。
随分:随便、随意。
等闲:平常。“酬一笑”两句,即一笑千金,也懒得再看。
慵觑(yōng qù):懒得看,不屑一顾。
蕣(shùn)华:指朝开暮落的木槿花,借指美好而易失的年华或容颜。“华”,通“花”。
君:指这位歌妓恩遇的倾吐对象。
花:喻青春貌美的歌妓。
丹霄:布满红霞的天空。
*** 伴侣: *** 卖唱生涯。
朝云暮雨:语出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典故,这里比喻歌妓爱情不久长的卖唱生涯。
赏析
柳永是之一个敢于把生活社会更底层的歌妓们真、善、美的心灵写进词中的人,词境的开拓上有重要贡献。此词描写的就是一位身陷污泥而心向 *** 、光明、高洁的不幸歌妓的典型形象。词的上片从以往的无情现实落笔铺写,展现这位歌妓厌倦风尘的心理活动,下片由未来的强烈愿望发挥开去,写她对 *** 生活和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全词通过一位歌妓的自述,表现她对 ***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刚成长为少女时便学习歌舞了。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开始梳绾发髻, *** 上簪子,称为“及笄”,标志成年。由于她身隶娼籍,学习伎艺是为了歌筵舞席之上“娱宾”,以成为娼家牟利的工具。她华灯盛筵之前为王孙公子们歌舞侑觞,由于她年轻,色艺都好,席上尊前,随处博得王孙公子的称赞,对她的一笑(随)地便以千金相酬。可是她意不此,“慵觑”是懒于一顾。可见,她与一般安于庸俗生活、贪得缠头的歌妓们,意趣相异。作者于此婉曲地表现了这一歌妓轻视千金而要求人们的尊重和理解的独特品橡。她风尘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渴望着有一个正常的人生归
宿。歌舞场中的女子青春易逝,有如“蕣华”的命运一样。“华”古通花,蕣华即木槿花。《诗·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蕣华”朱熹注:“蕣,木槿也,树如李,其华朝生暮落。”郭璞《游仙诗》:“蕣荣不终朝。”古人多用蕣华以喻女子青春,虽美艳而难久驻,有似朝开暮落一般。这位歌妓清楚地知道,她的美妙青春也将象蕣华会暗中很快变灭的。“光阴虚度”之后的结局就是常常使她感到困扰和耽忧的问题。她终于赏识者中寻觅到一位可以信任和依托的男子,便以弱者的身份和坚决的态度,恳求救其脱离火坑。他的同情、怜爱和赏识,她看来已是“恩顾”了。歌妓犹命薄如花的女子,求他作主,求他庇护,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 *** 丹霄”意
即广阔的晴空。而此时她有了可信任的男子,祈求着“何妨携手同归去”,共同缔造正常的家庭生活。从良之后,便表示永远抛弃旧日的生活和那些 *** 伴侣,以此来洗刷世俗对她的 *** 印象。“朝云暮雨”,典出自宋玉《高唐赋》。歌妓由于特殊的职业,送往迎来,相识者甚多,给人以感情不专、反复无常的印象。所以,这位歌妓她恳求、发誓,言辞已尽,愿望热切,力图证明自己非轻浮的女人向社会发出求救的呼声。然而当时的歌妓者要想象正常人一样过着温暖的家庭生活总是难以如愿的,词中女子的愿望恐难实现。
这首词摹拟一个妙龄歌妓的口吻,道出她厌倦风尘、追求爱情的心灵世界。作者似乎只是客观如实道来,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备受 *** 的 *** 渴望跳出火炕、获得 *** 的深切同情。全词纯用白描,全以歌妓之口出之,读来情真意切,真挚动人,干净利落,通俗易懂,是柳词中的上乘之作。
鉴赏
古代,烟柳之地令文人墨客热衷流连,以 *** 女子为主角的诗词作品并不罕见。但更多文人偏向于把她们视为玩物,很少有能像柳永一样,以平等心态发掘并赞美 *** 的外表与心灵之美,且柳永是之一个敢于把生活在社会更底层的歌妓们真、善、美的心灵写进词中的人,词境的开拓上有重要贡献。此词描写的就是一位身陷污泥而心向 *** 、光明、高洁不幸的妙龄歌妓。
上片由“才过笄年”领起,女子开始自述。刚刚满十五岁,才梳起云鬓,她便开始学习歌舞。十五岁本是女子美好的青春年华,然而她出身 *** 、身不由己,学习歌舞的目的极为功利,只是为了供那些在 *** 地徘徊的王孙贵族娱乐。“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说明女子色艺双绝,赢得了很多王孙公子的青睐,他们不惜一掷千金,只为博取佳人一笑。此处写出纨绔子弟们一掷千金的豪放姿态,看似潇洒 *** ,实则暗含讽刺,因为他们想以此来讨好美人,但钱财并非她所想要。“慵觑”二字,写出女主人公与一般安于庸俗生活、贪得缠头的歌妓们,意趣相异。作者于此婉曲地表现了这一歌妓轻视千金而要求尊重和理解的独特品橡,表达了女主人公视钱财如无物的品质。
前面写她并不在乎金钱,后文承接而来,写出她所在乎之物。“常只恐”,道出她最关心也最担心的事情:“容易葬华偷换,光阴虚度。”木槿花朝开暮落,象征着女子青春年华短之又短。女主人公深知 *** 女子命薄如花,再多的钱财也挽救不了日渐消逝的青春,“虚度”二字写出她对风尘生活的无奈和厌倦。
为了摆脱这种状态,她盼着能有一个男子不嫌弃自己的出身,带自己从良。“已受君恩顾”,“君”指女主人公倾心的男子;“恩顾”是说对方对自己有情义、有爱怜。“好与花为主”,女子如花,佳期易逝,她希望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他,于是求意中人为自己做主,救她脱离苦海。“ *** 丹霄”,说晴空绚丽,广阔无际,表现出女子对 *** 生活的向往。“何妨携手同归去”,此句直截大方地表达出与意中人共同生活的强烈愿望,符合其出身风尘的身世,又表现出她大胆直白、勇于追求 *** 幸福生活的 *** 格。
下片最后四句将感情升华,深刻地表达出女子心中对真挚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渴望与决心。“永弃却、 *** 伴侣。”与意中人喜结良缘之后,她便会永远忘却往日种种、尽弃风尘中所识之人,安心为 *** ,以免他人认为出身 *** 的自己用情不专。“朝云暮雨”,常用来比喻男女的情爱与欢会。 *** 女子常被世人认为重利轻隋义,女子不想被人误会,同时也是在向意中人表白心迹、表达决心。
下片感情炙热,言辞恳切,可见这位 *** 女子对 *** 家庭生活的热切向往;她的愿望非常迫切,决心也很坚定,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是在现实生活里,这个愿望其实很难实现,感情越强烈,越反衬出希望渺茫。
总的来说,这首词上片描写了女主人公风尘之中的凄惨经历,流露出青春易逝的感伤,下片抒发了女主人公希望能有一位可托付终身的男子把自己救出风尘,并诚挚许诺愿一洗前尘、跟随郎君的决心。全词纯用白描,辞浅而情真,读来真挚动人,干净利落,通俗易懂,通篇以风尘女子的口吻托出,表现出她对 *** 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 *** 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真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更具 *** *** 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 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每天学成语——年已及笄nián yǐ jí jī[释义]笄:簪;及笄:古代女子十五岁可以用发簪,表示已 *** ,可以结婚。指女孩子已到了成婚的年龄。
[出处]清·吴璿xuán《飞龙全传》之一九回:“虽公子是个烈 *** 汉子,没有别情,但你乃深闺弱质,况年以及笄,岂不晓得知恩报恩?”|清·陈瑞生《再生缘》第二回:“奴家年以及笄,闺中待字,幼读诗书,略通翰墨,空负才女之名,埋没凌云之志。”
小编造句:令千金如今也年已及笄,待字闺中,不知道哪 *** 子做得吴兄的乘龙快婿啊?
?
每个人都有一个姓名,姓氏这个是一出生我们就拥有的,这里面也包含有很多的学问,一般来讲百家姓是我们最常见到的姓氏 *** 。但是有的姓氏却非常罕见,以致很多人都不会读。嗯来看 *** 这4个罕见的复姓,一般人都不会读,能认全的人都是人才!
之一个:万俟【mò qí】
万俟这个姓氏也是百家姓之一,只不过一般人读得不正确吧?据说卑族拓跋氏,北魏有十大贵族,“万俟”为其中之一。万俟本来是鲜卑族的部落名称,北魏朝是由道武帝拓跋珪创建,拓跋珪原是鲜卑君主的后代,在战乱中长大,他成年后,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占地称王,扩展势力。东晋时,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后来就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
据说最开始来源是一个叫万俟丑奴的人,他是北魏末关陇人民 *** 领袖。匈奴族人。初为胡琛部属。琛死,代统其部众。建义元年自称天子,建元神兽,后兵败被杀。
第二个:闾丘【lǘ qiū】
闾丘氏复姓是非常古老的汉族姓氏,但在中国的 *** 和 *** 省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八位门阀。
春秋时期齐国出了个名人叫闾丘婴,然闾丘婴原来是邾国的贵族,所以这个家族在家谱上写堂号就写成“邾郡”。闾丘氏后人奉闾丘婴为闾丘姓的得姓始祖。这个姓氏你能读对吗?
第三个:子车【zǐ jū】
秦穆公有个出名的大夫叫子车奄息。子车奄息的后代子孙就以子车为姓,称子车氏。但后来,秦穆公死后,将他喜欢的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和子车钳虎这三个贤臣杀了殉葬,子车奄息、子车仲行的后代子孙就多改姓单姓车了。所以现在子车这个姓氏估计没有多少人用了,你也见不到,读不对也是正常的咯!
第四个:亓官【qí guān】
在古代,笄礼是当人年龄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 *** “笄”的仪式,也就是 *** 礼。春秋战国时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官职。丌官复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产生的,称丌官氏。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后人。
由于历史上的丌官氏名人几乎绝记于史载。明朝初期朱元璋登基后,他在改姓运动中将“丌官氏”被改成了“亓氏”。因此,丌官氏就是明朝以后的亓氏,故丌官氏宗祠的通用对联一般就是亓氏宗祠的通用对联。所以你身边有没有亓姓的人呢?
这四个姓氏,你都读对了几个呢?要是你把四个都读对了,那你肯定是个人才了!你还知道哪些非常难读的姓呢?
一、名句名篇默写
1.孔子语录(5年0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孔子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5年0考)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 *** 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早春的特有景色的句子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一切美好的事物,最美的时节就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的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的诗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年1考)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 ***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 *** 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2012·全国Ⅰ卷)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本篇情景式默写集锦】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景)的两句诗是:“忽如 ***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4)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借自然景物写凄凉寒冷景象(或描写塞外风狂雪暴)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5)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或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 *** 凝。
二、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姓名、称谓
1.兼称几项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2.古代谦辞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 *** 在朋友或熟人面前的谦称;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等。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 *** ;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 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 *** ;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老】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老朽、老夫、老汉、老拙:老人自谦;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衲:老和尚自称;老臣:老官员自称。
其他自谦词。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作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人”(少德之人)。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3.古代敬辞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
(1)对帝王的敬称有“ *** 、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 *** 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跟前,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称对方 *** ),“令堂”(称对方母亲),“令阃”(称对方妻子),“令兄”(称对方的哥哥),“令郎”(称对方的儿子),“令爱”(称对方的女儿),“令侄”(称对方的侄子)、“令亲”(称对方的亲戚)。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称对方 *** ),“尊堂“(称对方母亲),“尊亲”(称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称对方的嘱咐),“尊意”(称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 *** 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谓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于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1)常用作敬辞的还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复(多用于书信),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称对方学校。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呼别人的 *** ;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称女 *** 朋友或熟人;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大驾,称对方; *** 傅,尊称和尚;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请求对方坐下;请进,请对方进来。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光临,称宾客到来。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翰,称对方的书信;华宗,称人同姓。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尊称老年男子;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年龄大于自己的男 *** 朋友;老总,现在尊称公司、企业等的 *** (多和姓连用)。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打扰。
【“雅”字一族】用于称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请对方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12)其他敬辞。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包涵:请人原谅;斧正:请人改文章;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赐教:给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璧还:归还物品。
4.古代贱称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5.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经历过忧患或灾难而且有深交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 *** *** 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之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初度是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ì)是婴儿周岁;孩提二至三岁的儿童;龆龀(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是小孩十岁;总角是 *** 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 *** ,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是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七十岁;中寿是八十岁;耄(mào)耋(dié)指 *** 十岁;期颐、上寿指一百岁;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三、易错易混成语
成语赘余(二)
51.从根本上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抽去锅底的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与“从根本上”重复。
52.一起并驾齐驱。
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含有“一起、一齐”之意。
53.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潜台词” 含有“不用明说”之意。
54.日夜朝夕相处。
朝夕相处:从早到晚都在一起。形容关系密切。含有“日夜”之意。
55.出奇制胜获取胜利。
出奇制胜:用奇兵或奇计战胜敌人,泛指用对方意想不到的 *** 来取胜,含有“取得胜利”之意。
56.成鼎足之势对峙着。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含有“对峙”之意。
57.亲自耳闻目睹。
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含有“亲自”之意。
58.连续不断地纷至沓来。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含有“纷纷、连续”之意。
59.相互钩心斗角。
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来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含有“相互”之意。
60.感到爱莫能助。
爱莫能助:心里愿意帮助,但是力量做不到。含有“感到”之意。
61.“突然不期而遇”“不期而遇地邂逅”。
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指意外碰见。含有“突然”“遇见”之意。
62.沧海桑田的巨变。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含有“变化大”之意。
63.“好像没听到似的充耳不闻”“有意充耳不闻”。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含有“不听”“有意”之意。
*** .小小的弹丸之地。
弹丸之地:弹丸那么大的地方。形容很小的地方。含有“极小”之意。
65.名列之一,独占鳌头。
独占鳌头:借指居首位或之一名。含有“首位、之一”之意。
66.各自分道扬镳。
分道扬镳:指分道而行,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各的前程或各干各的事情。含有“各自”之意。
67.十分丰富多彩。
丰富多彩: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含有“十分、非常”之意。
68.过于斤斤计较。
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含有“过分、过于”之意。
69.由于他咎由自取。
咎由自取:遭受责备、惩处或祸害是自己造成的。指自作自受。含有“由于”之意。
70.值得可歌可泣。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含有“值得”之意。
71.令人/使人/让人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贪图私利使头脑发昏,丧失理智。含有“令、使、让”之意。
72.满腹经纶的学识。
满腹经纶:形容人很有 *** 才能或很有才学。经纶:整理过的蚕丝,比喻规划、管理国家大事的才能,引申为人的才学、本领。含有“学识”之意。
73.更加/十分/非常弥足珍贵。
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含有“更加、十分、非常”之意。
74.孤单的茕茕孑立。
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形容孤单,无依无靠。含有“孤单、孤独”之意。
75.忍俊不禁地笑。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含有“笑”之意。
76.名声如雷贯耳。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含有“名声”之意。
77.很弱不禁风。
弱不禁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含有“很”之意。
78.犹豫不决地首鼠两端。
首鼠两端: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含有“犹豫不决”之意。
79.像土崩瓦解一样。
土崩瓦解:像泥土 *** 瓦片破裂。形容彻底崩溃。含有“像……一样”之意。
80.羞愧得无地自容。
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惭。含有“羞愧”之意。
81.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含有“重要”之意。
82.迅速/立刻立竿见影。
立竿见影: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见功效。含有“迅速、立刻”之意。
83.量力而行地去做。
量力而行:按照自己能力的大小去做,不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含有“做”之意。
84.忽然/突然/立刻茅塞顿开。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悟。含有“忽然、突然、顿时”之意。
85.前所未有的空前的。
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含有“空前”之意。
86.燃眉之急的紧张情况。
燃眉之急:像火烧眉毛那样非常紧急的情况。形容事情非常急迫。含有“急迫、紧张”之意。
87.每天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含有“每天”之意。
88.“多年收藏的宝贝如数家珍”“好像如数家珍”。
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含有“收藏”“好像”之意。
*** .说得闪烁其词。
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不做肯定答复。含有“说”之意。
90.自然地水到渠成。
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含有“自然”之意。
91.眼睛望穿秋水。
望穿秋水:把眼睛都望穿了,形容盼望得非常急切。含有“眼睛(秋水:比喻人的眼睛)”之意。
*** .心里无动于衷。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指对令人感动或应该关注的事情毫无反应或漠不关心。含有“心里、心中”之意。
93.相互/彼此息息相关。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含有“彼此、相互”之意。
94.从此一劳永逸。
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含有“从此、永远”之意。
95.过分的溢美之词。
溢美之词:过分夸赞的言词。含有“过分”之意。
96.大家有口皆碑。
有口皆碑:形容人人称赞。含有“人人、大家”之意。
97.暗地/背地里阳奉阴违。
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含有“暗地、背地”之意。
98.让人/使人/被人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让内行笑话。含有“让、使、被”之意。
99.溢于言表之外。
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含有“之外”之意。
100.进行添枝加叶。
添枝加叶: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含有“进行”之意。
从0岁到100岁: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原来这么美古时,人们交流时,不会直接说自己多少岁。而是会用年龄称谓来代替,这些在诗词中也常有体现。
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指老人,古时,黄发是长寿的象征。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今天,和大家一起回味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吧!
0岁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初度:是指生日之时。出自《离 *** 》:皇揽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后也也称生日为“初度”,出自《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岁
龆龀【tiáo chèn】:指七八岁的儿童。《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指 *** 岁至13岁的少年儿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9岁
黄口:十岁以下。本指雏鸟的嘴。
10岁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古代女子12岁开始带钗梳妆。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舞勺之年:指男子13-15岁之间。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岁
及笄之年:即将年满15岁的女子。笄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袁枚《遣兴二首·其一》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15岁。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男子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指男子的15-20岁,也是童子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孙绰《碧玉歌》
20岁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 *** 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岁
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24岁。花信:开花时期,花期。借此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30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后因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因以“始室”指30岁。
40岁
不惑: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四十岁的代称。活到这个岁数,应该能很好的控制情绪的变化,遇事能明辨不疑。
50岁
知天命:五十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结果,对个人荣辱已经淡然。后人因以“知天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60岁
耳顺:六十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天干地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耆【qí】: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还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指70岁。语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因用悬车之年指七十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耋【dié】: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耄【mào】: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88岁
米寿: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成八十八,故名。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鲐【tái】背之年:古人九十岁的别称,鲐背泛指长寿老人。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
白寿:九十九岁的雅称。因百字去年上边的“一”是“白”,“百”数去一为九十九,故雅称九十九岁为“白寿”。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养生学术语。谓更高的年寿。《左传·昭公三年》孔颖达疏:上寿百年以上,中寿九十以上,下寿八十以上。《庄子·盗跖》则有“人上寿百岁”的说法。
108岁
茶寿:是108岁的一种说法。茶字的草头 *** 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
140岁
双稀、双庆:古稀指70岁,因此又称是70岁的两倍——140岁。双庆也指140岁。
不论你年方几何,愿你走出半生,归来还是少年。
快来看看评论区有没有跟你一样年纪的吧!
「拓展」古典发饰之美头发是古代女子感情的载体,
青丝,就是情丝。
传世的爱情故事中,
女子往往以秀发赠与相爱的男子。
青丝与发饰,更是密不可分。
若是一位男子对女子有意,
则会用发饰表达情感。
笄、簪、钗、环、步摇、凤冠、
华盛、发钿、扁方、梳蓖……
这些饱含情义之物,
你都能区分吗?
笄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簪、钗的鼻祖。
古文中,常见到“及笄之年”的说法。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 *** ,可以许嫁,谓之“及笄”。
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 *** 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簪
簪是笄的发展,同样起固定发髻之用,在前端加以纹饰,雕刻成植物(花草)、动物(凤凰孔雀)、吉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用金、玉、象牙、玳瑁等贵重材料 *** ,工艺也愈发丰富,有錾花、镂花及盘花等。
钗
很多人常分不清楚簪和钗,其实很简单,钗是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钗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
发钗的安 *** 有多种 *** ,有的横 *** ,有的竖 *** ,有的斜 *** ,也有自下而上倒 *** 的。所 *** 数量也不尽一致,既可安 *** 两支,左右各一支;也可 *** 上数支,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在两鬓各 *** 六支,合为十二支。
栉
栉与簪、髻、钗、步摇等并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一,昔为宫廷 *** 珍品 , 故有“宫梳名篦”之誉。
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形成 *** 梳的风气。
步摇
步摇是在顶部挂珠玉垂饰的簪或钗,是古代妇女 *** 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之物,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
步摇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钿
钿是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簪钗是用来绾住头发的,而花钿直接 *** 绾好的发髻起装饰的作用。
扁方
扁方是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 *** 饰的特殊大簪,形制与作用与 *** 妇女髻上的扁簪类似。清代贵族妇女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装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控制发髻使其不散落下来。
华胜
华胜是古代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十分华丽。
抹额
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汉族服饰,明代较盛行,是一种妇女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
(来源:国际艺术大观)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 *** 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